不看会后悔!!!╭ ╯^╰ ╮(3/5)
考试那两天断更;
考完第二天,12月23开始,爆更,每天至少6000+,明年1月1日恢复正常
第二、角色智商在线不在线,书到底讲的是啥玩意儿,差评好评都有我信哪个?
这个问题我们从后往前解答。
1差评好评
评论区以及章评的评价我从来不会删,好评也好,差评也罢,我都会留着。
哪怕影响心情。
所以你看到的,都是最真实的书评
罗兰巴特曾提出一个观点,叫“作者已死”,福柯也同样提出过类似观点。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作者在写完一部作品之后,或者说文本既成以后,这个作者在解释权方面,就跟作品完全没有关系了。
因为第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肯定会有无意识的东西加进去。
这些受作者经历、背景影响而产生在潜意识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都没有意识到,但它又的确存在,所以其实有时候,连作者自己可能都无法完全解读出自己作品里的蕴意;
第二,作品真正从一个形式上的文本转化成文学作品,必然要通过读者的解读,没有阅读这个文学消费过程,那么文本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作品。
而阅读的过程,读者自然不可避免的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去解读作品,这样就有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说这个的目的在何?
第(一),我不想让自己的故事成为死气沉沉的文本,我想它变成有读者解读的作品,这样它才有价值,所以我很喜欢看书评跟大家互动;
第(二),好评也好,差评也罢,其实都是读者阅读后的态度,这个解读过程受到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阅读态度、阅读经验、阅读期待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除了看都不看就开骂的傻狍子,认真读完之后,给出的不管是正负面评价,我都尊重并认真思考。
我很喜欢台大教授欧丽娟。
(我女神!超级喜欢!不看书也可以,但是一定要去看她讲的《红楼梦》!b站和台大官网都有公开课视频,看了绝对不亏!)
在《红楼梦》解读课程的导论那一部分,她曾提到过一句话:
“什么样的人就会读出什么样的红楼梦。”
我想这句话放在这里也可以用。
这句话不是苏东坡和佛印那个“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心中有猪所见e”的梗。
而是说,你怀着什么样的态度或者期待来看这本书,那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带走的、收获的也就是什么。
比如《金瓶梅》,从到解禁。
你把它当小h/文看,奔着露骨描写而来,那它在你心中的最高价值也就在那些描写;
你把它当作一本文化宝典来看,它的价值就不亚于红楼,所以贾三强教授的《金瓶梅》解读课才会那么受欢迎。
再比如《红楼梦》。
你觉得它是小儿女故事,那就只能看到大观园里的男/欢女爱,家族琐事;
你觉得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那么你就会发现,处处是惊喜。哪怕是开篇里一僧一道出现后,是道人而不是僧人去渡化甄士隐这样的小细节,都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
更不用提说其他更多更明显的东西。
所以,怀着什么样的态度或者预设来看书,那么就会t什么样的东西,达成什么样的理解。
当然,先入为主其实并不算对错,但也不算对。
关于期待,在文学理论中也有个概念,叫做期待视野。
也就是说因为类型成规的存在,读者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期待视野。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