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超人的蛋(2/5)
1898年6月。英国政府以“防卫问题”为理由,迫令清政府签订关于香港地区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九龙半岛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即香港后来的“新界”地区。
同年,怡和旗下的地产企业香港置地公司正式创立,开启了香港房地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二战之后。香港经济开始迈向工业化道路。
共和国建国后受当时的世界局势影响同东、南、西、北打了一圈,暂时性的处于孤立状态,背靠大陆联通海外的香港迅速取代了长三角,崛起成东亚的制造业中心。
从50年代起,随着大批移民从内地涌入香港的充沛劳动力,香港经济开始腾飞。
在这种情势下,香港工厂、住宅、商业等房屋需求急升。为了减低楼宇物业的供应成本,港英殖民政府数度修改《租务管制条例》,鼓励业主将旧楼拆卸重建高层,来刺激地产业发展。
日后蜚声香江的港岛巨贾,如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等,都因为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机会,大举投资香港商业及关联地产,才奠定了日后全球富豪的地位。
七十年代末。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推进,香港股票市场进入了开埠以来的大牛市,大批地产公司纷纷藉股市高企时在香港证券市场挂牌上市,并利用了股市的融资功能,通过发售新股、配股,或将股票在银行按揭贷款,筹集大量资金发展业务。迅速壮大公司的资产规模。
日后在香港极具影响力的大地产商,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合和实业、恒隆等为首的一批新兴地产公司几乎都在这一时期上市,并逐渐成为香港房地产业的骨干力量。
当时,在香港上市的260余种股票中。单纯的地产股就有112种,接近香港股市份额的百分之四十四。
一个靠房地产暴利立足于世的城市,注定不会给其他产业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自八十年代起,香港本港工业纷纷北上深圳,以脱离香港当地如火箭般上升的物业成本。
可以说香港未来发展道路的悲剧性,在七十年代就已经注定。
梁远先把香港经济的结构和发展史给两个丫头做了简单的科普。
“嘉嘉的历史和政治从来都是满分,应该了解历史书上所描写的周期律,古代王朝的兴衰都是因为王朝末年土地大幅兼并,地主从土地中掠夺了过多的利益,进而导致民不聊生造成人民起义统治崩塌,这种循环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梁远略带感慨的说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