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历史的车轮(十一)(1/5)
怡和在香港的经营历史超过百年,在六、七十年代,来自香港的营收占据了整个怡和集团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强。※,
自从纽璧坚下课,怡和开始执行撤离港岛的计划之后,随着大批产业的抛售怡和手中的储备现金大量增加,当初李超人和怡和签下城下之盟除了汇丰银行的因素之外,怡和手中的大量现金也是李同学的重要顾忌。
虽然眼下怡和在港岛的支点企业,香港置地的股价陷于风雨飘摇之中,不过可不代表怡和没有救市的能力和资金,甚至不用汇丰出手,只要怡和放弃其正在新加坡运作中的大型炼化项目,暂缓怡和集团战略改制的步伐,那么拯救香港置地不过在反掌之间。
这也是梁远不愿正面强行收购怡和在港企业的重要因由。
八十年代正是新加坡经济崛起的时代,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被誉为亚洲地区的四条经济小龙,不同于台湾、香港和共和国牵扯至深,韩国和北朝鲜南北对峙,位于马六甲海峡要地的新加坡近乎没有任何外部威胁或政治变迁。
其周边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前也是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被赞誉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后的四小虎,对于已经扎根亚洲上百年的怡和来说把企业经营重心转移到新加坡当然是个十分理想的选择。
通过出售九龙仓、香港电灯、中华燃气、香港电话、大东电报等一系列企业,怡和已经从香港转移出数十亿美元的财富,有过理财基础的人都知道,放任大额资金躺在银行的账户上吃利息是个十分亏本的买卖,对于怡和这种大型财团来说更是如此。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