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智商税(十八)(1/5)
八十年代,香港的修造船业相当发达,别说日后的共和国,哪怕是此时此刻的韩国和新加坡都不敢说在船舶工业方面稳胜香港。
此时香港存在着多达300家以上的修造船企业,拖船、驳船的制造水准在国际上也是一流,拥有一大批船舶、机电、钢结构、航运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不过,相比新加坡、韩国政府为造船企业所的土地、政策、资金等种种优惠相比,由于港英政府有意去工业化和香港金融地产行业占据了大部分资源的缘故,此时的香港修造船业可以说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事实上若无梁远介入,在九十年代怡和掀起的企业迁册大潮中,香港造船业的人员、资金转移得最为彻底,一部分北上大陆,其余的要么去了新加坡、韩国,要么转行或者破产。
日后新加坡高度发达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可以说相当程度上是站在香港船舶行业的尸骨上崛起的。
梁远收购怡和之后,虽然怡和香港业务没有大型的修造船厂,不过怡和太平洋旗下的怡和船务却是香港知名的航运服务企业,和香港造船产业之间的关联相当密切。
因为一头撞入了透平产业的缘故,梁远琢磨海洋问题已经许久了,若非f14战斗机入华这个意料不到插曲,某人早就调集资源杀进船舶制造和海洋装备行业了。
围绕着远洋钻井平台——石油、天然气——电力这条产业链,燃机轮机也好、电子技术也好、钢铁化工也好能干的事情简直太多了,可以说这条产业链才是未来远嘉的根基所在,远嘉目前所拥有的几大核心实验室,从根子上说都是为了这条产业链所服务的。
如果说科技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石,那么科技本身就从某种以上可以概括成是一部不断发现能源、更好利用能源的史诗,虽然科技自身的含义往往定义成为了更好地了解未知世界,但在了解之后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的生存或是服务。
围绕着能源这个中心,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了无数的思想流派,打了无数场战争,最终在时间的长河中凝结成了闪耀的文明之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