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卖卖卖卖卖 (下)(2/5)
戴高乐的舰载机阵风型现在已经成功试飞,目前正处于深度测试之中,不过梁远用未来的眼光看来,阵风唯一值得一看的也就是88航空发动机了。
不过商飞已经和斯奈克玛就88在民航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合作,因此目前的阵风在梁远看来也没有购买的意义。
平心而论,如果时间倒退五年或者14战斗机没有入华,梁远很可能就直接出手了,阵风贵虽然贵了点但依旧不失为一款优秀成熟的舰载机,随机带来的航空发动机、雷达等技术还是值得山寨的,直接引进技术肯定比自己憋十号上舰或是改苏33原型来得划算。
不过14既然入华未来的共和国航空母舰甲板上再也没了阵风的位置,阵风不管怎么改都改不掉中型机的底子,14则是不折不扣的重型机,在没有形成代差碾压之前,重战优于中型算是不证自明的空战真理之一。
未来共和国的金头盔对抗也证明了这一点,早期歼十虐歼十一要么占据特定条件优势,要么占据雷达优势,等歼十一换了相控阵规则改成无规则空战,重战几乎当即翻身把歼十按在地上摩擦。
最简单的例子,雷达越大发热量越高,歼11系列由于机体空间较大,可以采用更加强有力的能源供应和冷却系统,因此升级潜力较大,可以配备较大孔径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更强的探测能力。
相对而言歼10系列的机体空间相对较小,升级能源供应和冷却系统的压力较大,因此只能考虑配备小孔径有源相控阵雷达甚至无源相控阵雷达,以适应目前的能源供应和冷却系统,这样的升级在雷达性能上有所妥协,虽然对付一般威胁已经足够,但在超级大国对抗的极限挑战中结果不言而喻。
严格的说,所谓的中型战斗机和轻型战斗机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残次品或者叫伪命题,诞生的因由纯属是性能对资金妥协的产物。
在太平洋对岸的舰载机联队中有个著名的段子。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