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做大明人真好!(3/5)
王岳门人,居然出了个曲艺大家,王岳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师父,你不要小看唱戏的,其实弟子真的研究过。不光是我,咱西山学院就有好几个人,专门弄这个的。您去民间瞧瞧,老百姓说什么?说男学关云长,女学王宝钏。您说说,为啥这俩人出名?”
王岳翻了翻眼皮,很无奈道:“还不是戏曲吗!”
这还真不是胡说八道……在网络普及之前,书籍的价格是很贵的,而且一些偏门的书籍,在一般的新华书店都买不到,哪怕你想学习,也没有条件。
在这个时候,手握着充足资源的专家学者,就显得很有优势了。
他们占据传统媒体平台,在上面高谈阔论,很快就成了一个个学术明星,随便卖书,就有几十万,上百万册。
那是个专家十分舒服的年月,只不过时间有点短……随着网络普及之后,曾经价值无量的研究资料,就摆在那里。
失去了对资料的垄断之后,就是凭本事解读历史……到了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大多数的专家,智慧并不比你高明,甚至还有睁着眼睛胡说的情况,所谓的专家,就轰然倒塌了。
大师未必是真大师,这群人或许只是在特定的时代,掌握了别人得不到的资源罢了。
顺着这个思路往前推,别说网络,就连电视,广播,甚至报纸都不存在的年代,又会怎么样呢?
相信稍微有点年纪的,还对乡下的露天电影有印象吧?
明明都是放了好多次的老片子,还是能吸引无数的人过来。看电影是唯一的消遣了。
而电影出现的时间也不算长,走进乡镇,就更没有多少年了。往前回望……绝大多数百姓唯一的娱乐就是在年节的时候,看看戏,偶尔进城,在露天地,听听评书。
他们的历史知识,也往往就来源评书,比如大名鼎鼎的张作霖,就是这样,哪怕当了大帅,还是喜欢听。
严世蕃笑嘻嘻道:“师父,弟子琢磨过了,您老人家为国操劳,宵衣旰食,深谋远虑,弟子要替您老人家扬名,我都想好了,这第一部评书,就叫《王公案》,弟子的目标是超过龙图公案,您看我的计划怎么样?”
“不怎么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