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作死之路(2/5)
这使得其必须压低前端的原料收购成本,而被不断压榨利润的只能是奶农和奶贩。
平心而论,山鹿所在的地区并不是一个适合大规模发展奶牛养殖的区域,它缺乏草原那样的广阔牧场。
最初鼓励当地养牛时,山鹿也曾付出努力,比如部分设备帮助各地建立奶站,但由于奶站产权属于个人,山鹿无法将其纳入直接控制。这样一来,奶农与奶站就陷入了一种原始博弈。
奶农们将鲜奶卖给奶站,再由奶站给山鹿集团。
山鹿的风光背后是奶农的艰辛,奶农承担着奶牛生病、死亡等风险,而辛勤的劳动却没有体现在价格上扬带来的利润分享上。
如果有一两头牛病了就不挣钱了,要是有牛死了,铁定是赔钱。但是又不敢卖牛或杀牛,因为部分奶牛是贷款买的,奶农所有身价都被“套”在这群牛身上。
因为山鹿的收购价是全行业最低的,奶贩子还要剥削一层。给山鹿供奶,也就勉强维持个温饱的状态,奶农们都一肚子怨气。
在之前,产业链各方还能在这种博弈中以低利润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但山鹿调高了收购标准,收购价格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后,这一局面就被撼动了。
按照山鹿的新标准,更多奶农生产的鲜奶达不到要求。别说维持温饱了,这下子简直就是没有活路了。
为了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掺假现象早已是行业内的公开秘密。但奶农最多是兑水、乳清粉等,而拥有一定技术和检测能力的奶站的“创新”空间就大得多。
就在山鹿集团要求提高鲜奶的蛋白质含量后,奶贩子得到启示,找到了新的创富元素,也就是最终令整个行业蒙羞的罪魁祸首——三聚氰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