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孤云出岫 第四十二章 牙旗(2/5)
平头百姓没机会日日上山虔诚礼敬,只要心中常思善举,上不上山其实没什么区别。那些仗着自己身份家世的官老爷就算能享有更多入山的机会,只要心中不礼敬,每次上次随手扔下些香火钱便觉得自己是心诚了,也只能算是自欺欺人。
这就好比当下南朝三阁六部内的某些官员,自认为看过了几篇圣贤经典,抄录过几篇高头文章,就可以和尚书阁老、甚至是当今陛下辩一辩忠孝,理一理仁义道德,不管不顾的争论祖宗家法,却对这个满目疮痍,暗流涌动的国家积弊已久的沉屙视而不见,口口声声要做清流。
真要临了让他们去革除弊政、做些实实在在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到头来却是百无一能。
在真正的世外高人眼里,赵文若为何久不出仕,选择遁世潜修?商元又是如何毅然出世转入世?其实内里的根本原因无非是“大势”二字而已。
毕竟,时候不到,天机不显。
梁朝重文臣轻武将的规矩不能说是陋习,种种潜移默化下无形发展下来存在的东西,都是一时一地,因时政、国情产生的结果而已,有些人能看到弊端,说明事态变了,有些东西也就不再合适了。那时候天下安康,盛世共举的老祖宗家法也就慢慢转变成了阻碍国朝前进的绊脚石。
令人无奈的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变革,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推移下才能起效的举措,有些东西你想要去改变,反而一时半会还不能去动,怕就怕一不小心就会好事变坏事,适得其反。
这也是为什么朝廷上那些自诩清流,暗地里长久得利人心不足的官吏们愿意极力去守着某些祖宗的家法,还能自称忠臣的原因了。
打也打不得,吵还吵不过,沽名钓誉不过如此。
拿修道扯到官场算是闲话,老百姓们路上遇到身穿朴子的官老爷可不敢上去触霉头,要是不幸还遇到官老爷们向自己问话,甭管有事没事,哪有不恭敬行礼的?
国朝的崇玄观虽说得朝廷册封恩尚,地位堪比皇家,可真要是百姓们路上遇到老神仙们,哪个不当做是自己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执礼恭敬可都是发乎情。有些住在山脚,见得多了的百姓其实也都见怪不怪,就算见到一些上了年纪,看着就是得道真人的老神仙,大着胆子上前说些话,也无不可,总没那么多规矩。
阿莫之所以恭敬如此,每次言毕都要行上一礼,委实是对于五年前出现的那场变故太过心悸。老真人松鹤对此未尝没有不喜,只是在外人眼里他本就是修道之人,太过刻意的去点明不必如此,倒显得自己拘泥,着相。
飞檐高楼的云阁楼台上,身披外衣的清丽女子在阿爹出门那一刻起就一直站在青竹围栏边上看着他,目光灼灼。一直看到了远处的石柱灯台,看到了古力,直到瞧见阿爹跟在一个白衣胜雪的道人身后。
见眼下前方不远处的两人朝楼内走来,女子悚然惊觉,她悄悄的后退两步,待视线下的两人消失不见,女子这才闪身进了屋内,拿起竹桌上的苗装冠服换衣去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