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云起且听钱江潮(三)(2/5)
后来有官员算了笔细账,户部大造一次鱼鳞黄册,每本黄册得用染黄厚纸两张,留出富余,一共要采购一百三十九万七千四百张,每张用银三厘;还有装订用的绵索条数,也要同等数量,每条用银一厘。再算上人工杂费,一共是四千五百余两。
以前这造册费用名义上是各衙门用余盈协助,可过去几十年后,各衙门自己都缺钱,那有余盈协助造册司,所以这费用最后上全落到地方了。年岁久了地方也承受不起,最后前周文宗改为户部统管,度支司专门调拨银两,并定下一整套规章,这才堪堪保住了鱼鳞黄册继续存续下去。又过了百余年,弊端再积,这专项拨银时有时无,可户部还得继续按制造黄册啊,没银子怎么办,聪慧的官吏们很快就找到一个即能凑集造册银又能发财的门路-“指定”和“罚款”。
刘玄看过一本前周士绅文人写的笔记,里面记有一件事例。那年县里接到户部大造鱼鳞黄册的要求。落到乡里,里正找了户有些家产的自耕农老王,说本里的鱼鳞黄册费用你承担了,交银七分。不是这造册的费用官府出吗?哦,官府只是出人手,材料费还是要地方出。就十几页纸,怎么这么贵?啥,官府为了保证黄册能长久存放,指定了赵家纸铺的纸张,人家的纸品质好,就是这么贵。赵家不是县丞夫人的娘家吗?怎么还做起纸张生意来了?
你管那么多干什么?赶紧交钱!等钱交了,县里户房的书办把前一本黄册抄录一份,随意改动几笔,还故意改错。先交到州省里,闭着眼睛过,最后交到户部。造册司的稽核书吏一看,错了,驳回,外加一张罚银一两的单子。省里州里各添了一张罚银二两的单子,县里书办也添了一张罚银二两的单子。最后这罚银落到了老王头上。
老王都傻了,罚银七两,还有重新造册的七钱银子,全部老实交来,不交就叫你吃牢饭!让你知道什么叫官法如炉!老王只得托里正,去乡老家借上八两驴打滚的利子钱,才把这差事给应付过去。这一个来回,光是从老王一人身上,县里书办得了二两,省州里各得了二两,户部造册司得了一两。赵家得了一两四钱银子的材料采办费,随便给几张劣质纸就好,纯赚。且只是驳回一次,已经是颇有良心了,要是驳回个三四次,连全家人的骨头拆了都应付不了。就是这么一笔印子钱,等到秋收老王连利息都还不上,只好把那几亩田抵给乡老,投身做了佃户。而里正自然会得乡老的酬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