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早岁已知世事艰(二)(3/5)
“我曾经去书信问刘四郎,为何要这般做?他回信给我说,数百年来,科举让读书变了味。所有的读书人,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光宗耀祖,为了平步青云,一味钻在四书五经和诗词里。偏偏诗词和四书五经只能提高人的文采,却不能增强他的能力,反而容易让他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清谈之士,与国与民都无益。”
“刘四郎认为变朝廷为国家,变选拔空谈务虚的文官,改为选拔责任、有抱负、有才识、有能力的‘士’。”
“士?”
“有见识才器之士,或为学者,或为工商,或为官吏,各施所长,各司其职。”
“荒缪至极,不读先贤之书,如何明道德人伦?如何教化百姓?”杨翯愤然反驳道。
“先贤之书,叫人明道理,却没有告诉人该如何去耕种,如何去营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味教化百姓知礼节荣辱,却不知道带领百姓填饱肚子,穿暖身子,不管说得如何崇高,都是空谈误国。”
“父亲,你也信了刘四郎的异端邪说?”杨翯着急地问道,刚才杨慎一的一席话,对他的冲击太大了,跟他二十多年来养成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要是真让刘四郎大行了这些邪说,那就要天下大乱了。
“我信不信有什么关系?你没见刘四郎的手段吗?他通过这一件件大案,再大兴舆论造势,然后缓缓引导。信他这一套的,或能做官得权;或能发财得利;或能实现抱负得名。天下之人,谁能逃出这三项的诱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