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样式(2/5)
如果不统一制式和行为很容易出现混乱和浪费。
比如一些不懂种田的百姓耕地总是行距太密。
再比如农具尤其是犁与行距不配等等。
秦国便用法律将这些格式化、制度化由上到下整合技术……
先让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擅钻研的人比如许应及其弟子,在实验田里种田找到他们认为最适合的行距、株距、种植方法等。
确定下来后就将这些定为法律下传。
百姓可以不知道种田的技术,但却不能不懂法,否则就受罚。
虽然这其中同样会出现一些浪费。
比如肥沃的良田原本可以种得更密或无需休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地制宜。
但在百姓平均素质低下的秦时百姓无法因地制宜,干脆用一种模式搞一刀切。
这反而会使粮食产量达到最大化,国家税收因此也增多。
这也是郡尉、郡守等第一时间就向沈兵要水车“样式”的原因。
秦国这样式要细致到长多少宽多少,甚至部件都需要格式。
这就让沈兵为难了。
因为水车这东西不因地制宜不行……
有些地方水流急,有些地方水流缓,有些河水深有些河水浅。
这如果统一样式往水流缓的地一摆,它可能转不动啊!
想了想,沈兵就说道:
“水车大小应由实地决定。”
“简而言之,就是各地制作工匠应先测水面与沟渠的距离。”
“水车只需比这距离稍大即可。”
“否则竹筒便是舀了水也无法上升到沟渠高度。”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