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末孤峰

第41章 北大荒上建根基(1/5)

目录

田峻之前在冀州时,曾经当着沮授和田丰的面,扬言要将水稻产量增加一倍,其实,这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因为田峻发现了这个时代水稻种情技术与后世的差异。

其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土壤耕耘的深浅。这个时代用的是直辕犁,而后世牛耕也是用曲辕犁。曲辕犁更适合深耕。

其二,是浸种。这个时代虽然掌握了分秧技术,却是没有浸种这个技术环节的。而后世的种稻技术,都是先在家中浸种,待种子发芽才撤到秧田中的。

其三是烤田。这个时代是没有烤田这项技术的,但是在后世,烤田是水稻栽培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

烤田又称晒田、搁田或落干。即:在水稻有效分蘖末期至节间开始伸长的期间,通过排水和曝晒田块,增加土壤的含氧量,抑制无效分蘖和基部节间伸长,促使茎秆粗壮、根系发达,从而调整稻苗长势长相,达到增强抗倒伏能力以及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目的。

其四,施肥,这个时代很少施肥,而且也没有掌握在不同的作物生长时期,施肥对农作物的影响,更不懂什么时候所需要的肥料的种类。比方说,水稻抽穗之后,不能再施含氮量高的粪肥,而应该施以草木灰之类的含钾、钙、磷的肥料等等。

在田峻前期的指导下,水稻的生长都很好,但很明显的,有些已经开始抽穗,有些却还在长苗。

田峻逐一巡视了500多名俘虏种的水稻,又给了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这样三十多天时间便过去了。

辽东的天气开始变得寒冷了,约有半数水稻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有些谷子还在收浆期,而从冀州带去的粮种才开始抽穗。

最先收割的,是殷氏父子三人的水稻,田峻自己种的水稻用的也是殷氏父子的稻种,却比殷氏父子种的水稻晚了五天收割。

究其原因,田峻认为是因为禾苗长势茂盛一些。

最后比较两块地的亩产量,田峻的达到了亩产四石半,相当于135公斤,这个产量,是汉代水稻的63公斤亩产的2倍多了,略低于唐朝的138公斤亩产。

与后世的普通稻亩产400~500公斤(杂交稻亩产800~1000公斤)相比,仍然相距甚远,其原因,应该是上千年的优选粮种的结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红尘斋姑娘 穿越之锦绣农家 花叶生生永相恋 津城旧事 阿炳的诸天生活 斗罗之凤凰之神 雪夜刀剑错 重生之休闲一生 微微凉烨 蓁蓁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