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占领与治理,征服与融合(2/5)
在讨论新占的高句丽故地的治理时,田丰向田峻进言道:“高句丽山地盘很大,我们至少要将它分成两个郡。其中鸭绿江以东为一个郡,建议依旧沿用武帝时定下的“乐浪郡”之名称,而鸭绿江以西的原高句丽地区为第二个郡,尚需主公再取一个郡名。”
田峻想了一下,觉得还是干脆沿用后世的名称。于是,田郡对一众官员道:“此处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就叫吉林吧。”
这个命名有点牵强,其实吉林这个名字是满族语“沿江之城”的意思。但一个名字而已,既然做为主公的田峻已经开口,大家也就没有再去较真。
于是,辽州的管辖区便正式增加了两个郡,一个是乐浪郡,一个是吉林郡。
接下来便是郡太守的人选。
边地太守不同于内地太守,如果是内地太守,一名寻常武将,在郡丞和长史的辅佐下便可以胜任了。在边塞地区则不一样,尤其是像高句丽这种刚亡国的地区,须得有勇有谋并且有些治政能力才行。
而现在田峻手下,符合这种条件的人才非常有限,想来想去,田峻只好先用管亥和段煨,以段煨为吉林郡太守,管亥为乐浪郡太守。
段煨能文能武,做一郡太守没什么问题,管亥在治政方面稍次之,田峻从辽东书院抽调了几名书吏去帮他,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在讨论到乐浪郡和吉林郡的治理时,田丰向田峻进言道:“高句丽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国家,其建国已有数百年,民众接近百万,虽然经历一场战乱,但人口总最仍有七十多万,对这样的地区,已经不再适合用对待鲜卑的方式去对待了,主公现在要考虑的不再是屠杀而是融合汉化。”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