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节 河路(1)(2/5)
薛宁就是叛降的刘豫部将。他是一个福建人,官宦子弟出身,父亲是兵部尚书薛奕。靠着父辈恩荫做了武官,在河北做制置使,算是一个高级武将,刘豫出身不正,极力拉拢这些宋朝大员。最关键的是,薛宁懂海战,所以被刘豫派到海州镇守。
他的家人都在刘豫手里,却选择投诚。他要投诚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他的手下是大量山东签军,统制叫做盖谰。这些山东签军基本没什么战斗力,就是一群强征的民夫,可是家人都在山东,薛宁能成功游说他们投诚,说明有很强的笼络人心能力。
由于之前海州一带打造了大量战船,刘豫派薛宁南下的时候,也给他配了大量山东沿海打造的海船,因此李慢侯直接任命薛宁为海州海船提举,相当于海军统领加海贸大使。他一个福建人,应该算是目前海州最懂海战和海贸的人。
“下官,遵命。”
薛宁看似有话要说,但却以一个降臣身份,不敢说出来。
李慢侯能猜到他要说什么,肯定是海路不安全之类的话。中国古代王朝,是全世界对于安全追求最大的政权,西方人元明时期来到中国,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明明拥有大片海洋,却用成本巨大的大运河来运输漕粮。中国王朝何止不愿意冒海洋的风险,连长江他们都觉得危险。长江南北两岸,修建了大量平行于长江的运河,而不走长江。就是因为拉纤更安全,不用担心船只被江风吹翻。兀术能在韩世忠的封锁下,将大量财物运输到建康,原因就是有一条通往建康的平行于长江的内运河,只是这种内运河不像长江水道,时常淤积,结果兀术不熟悉水路,钻进了黄天荡。
如果说宋朝人这么做,是因为造船技术不行,连江风都抵御不了,那也就罢了,可偏偏宋朝的造船水平是世界一流的,拥有水密隔舱技术的中国船,从唐朝开始,就是最安全的海船。波斯来的海商,往往选择乘坐中国商船往来,哪怕他们的货物用他们自己的船,他们回去也一定要搭乘中国商船。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