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学(4/5)
“道德的形上学”由道德的进路来接近形上学,从而对一切存在作一“本体的陈述”与“宇宙论的陈述”。
在西方的某个国度,有个理学大师康德,他将理学建立在“道德的神学”方面,并没有积极地意识到且充分证成“道德的形上学”。
但康德的意志自由,物自身,以及用美学判断来沟通道德界与自然界之思想,就含有“道德形上学”的趋向。
前朝儒者依据先秦儒者“成德之教”之弘规,其弘扬的“心性之学”正涵一“道德的形上学”的充分完成。
这也是牟宗三先生对前朝道学的基本定性和定位。
所以说前朝道学不仅仅是一笼统的道德学说,而且它还是一真正意义上的形上学,这就使得前朝理学在人类文化中之位置得到“真正”肯定,也为我们了解前朝儒学打开了新的视野。
但在弟子看来,他们的“理学”一点都不纯粹,里面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学说的理念,如禅宗、儒家、道家等等,完全是一些杂学融合而成的产物,这样的理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理学”。
在弟子看来,理学的至高神是礼乐文明中祭祀的上帝,也就是皇天。
黄天为天理。
上帝人间代表是君、师。
理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
《礼记》里也多次提到上帝。
《尚书》:“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尚书·汤誓》:“王曰:“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礼记》:“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昊天上帝(来自《尚书》)或皇天上帝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
上帝在中文的本意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儒教文献中出现。
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
玄机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
儒教祭祀与周易六爻则是宗教心理活动的体现。
道德神学的意思是由道德入手来建立的神学。
就是说“我并不是先去预设有个上帝在,然后上帝创造了道德,上帝规定了道德。
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先有上帝,后有道德,这个叫“神学伦理学”。
道德神学是反过来的,我先承认人是有道德的,然后这个道德从哪来?
玄机推测,它来自于上帝(天理),所以说是由道德入手来建立的理学!
其中,弟子心中已经有了盖伦,理学第一的思想便是本体论。
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