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终究还是造了(1/5)
随着南音山庄的建设开始慢慢成型,李南的庄园计划依然进展缓慢。
这个古代的基建工程,速度简直太慢了。
光是建几个吊脚楼,几乎都花了小半个月的时间,这是李南没有想到的。
见惯了后世两三天一个火车站的李南,对于此时房子的建造速度颇有微词。明明旁边的山林里就有一片竹林,工人们依旧是遵循着最古老的规定,一个工匠慢慢地伐竹,然后放在溪流里面清洗三天后打磨,晒干后上桐油,慢慢地打地基,慢慢地修房子。
简直完全没有流水线的概念,李南不止一次想要吐槽,明明砍竹子这种事沙弥尼们或者一个小工就可以做的,但是大匠们依然固执地要从伐竹开始,事事亲历亲为。
或许,这就是匠人吧。
而且李南还发觉了一个大问题,古代的匠人做活的时候,不会等比例放大或者根据计算确定房梁的位置!!
李南亲眼看到,在修建吊脚楼的时候,这边一个大匠,选了一个良辰吉日焚香祭祀过后,这才恭恭敬敬请出了一个墨斗,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平面设计图,然后用裁好的竹子在图上比划,确定大料究竟要怎么放,尺寸是多少。
房子有多大,他这个图就画了多大,而且因为每栋竹楼的位置不同,所用的大料尺寸也不同,他还将裁好的竹子放在地上作为映照,着实让李南大开眼界。
最让李南不能忍的是,为了确定尺寸,工匠们用之前的花了不少时间炮制的原料,做了一个只有一面墙的等大木板模型!!
这特么不是浪费原料么???(这不是老失胡说,古代工匠受限于知识水平,一直都是这样,50年代修房子都还是等大设计图,然后按照设计图先做一个平板等大的模型呢)
见到这种状况,李南有心教工匠们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但是他发觉工匠们精通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的都算是里面的“大明白”了,更不要说精通三角函数这种高深的课题。
教会这帮人计算这个的时间,说不定房子都造好了,于是李南也果断放弃了提升古代工匠专业素养的计划。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