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迁都(说明章节)(2/5)
西边的隐患解除,那么剩下的只剩下迁都一事了......
董卓召集公卿大臣,在朝会上说道:“高祖都关中,十一世,后汉中兴,东都洛阳。从光武至今复十二世,案石苞室谶chèn,宜复还都长安。”
百官无敢应者。
司徒杨彪对到:“迁都改制,天下大事,皆当因民之心,随时之宜。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谕之。往者王莽篡逆,变乱五常,更始、赤眉之变,焚烧长安,残害百姓,民人流亡,百无一存。
光武受命,更都洛阳,此其宜也。方今建立圣主,光隆汉祚,而无故捐宗庙宫殿,弃先帝园陵,百姓惊愕,不解此意,必糜i沸fèi螘yi聚ju,以致扰乱。石苞室谶chèn,妖邪之书,岂可信用!”
(大意:迁都一事会导致很多问题,《石苞室谶》是妖邪之书,怎么能信?)
卓不悦:“杨公欲沮国家计邪?关东黄巾作乱,所在贼起,长安崤函险固,国之重防。又陇右取材木,功夫不难,杜陵南山下有孝武帝故陶作砖处,一朝一夕可办,宫室官府,盖何足言!百姓小人,何足与议。若有前却,以我大兵驱之,岂得自在!”
百官皆失色。
太尉黄琬说道:“此大事,杨公语得无可思乎?”
董卓见三公之二都反对自己,脸色愈发阴沉。
此时,司空荀爽出来和稀泥:“相国岂乐迁都邪?今山东兵起,非可一日禁也,而关西尚静,故当迁之,以图秦汉之势也。坚争不止,祸必有所归,吾不为也。”
董卓这才稍稍意解,但是由于公卿们的全力反对,朝会自然也是开不下去去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