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不动如山(4/5)
————————
随着光电集团的日益扩大,影响力也逐日增强,以至于在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很快的形成了一个新的工艺布置方法。《不动如山法》。
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所有的设备,都尽量抛弃自动化控制,每个工序,都只负责一个简单的工艺步骤。
这种工艺及设备布置方法,深受广大设备供应商欢迎。
只需要一台设备的工艺位置,现在需要好几台,乃至十几台完全相同的设备来完成。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取消了自动控制所需的机械运动,检测,校准等功能,设备的制造难度也大大下降了。
这种方法在光电科研的成长初期,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光电科研的策略就是小步快跑,几个月就迭代一次技术。自动化设备研制周期长,是根本跟不上这种迭代速度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负面作用也慢慢显现了出来。以这种核心思想布置出来的生产线,哪怕以国产设备的价廉,成本也慢慢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
生产线的总造价,不仅仅包含设备购置成本,还包括设备的布置成本。
设备有了,放哪里呢?厂房面积要吧。厂房面积大了,空调功率是否要加大。空调功率加大了,电消耗要增加吧。
这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成为了后世科研工作者口诛笔伐的目标。
————————
其实,成永兴的这种做法,才符合byd反动方法的思想核心。那就是通过延长工艺链条的方式,降低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在日本,一条电池生产线,在自动化设备的帮助下,整条产线只需要20个人。但是到了byd手里,一条同样功能的产线,需要工人达到千人之多!
之所以坚持这种做法,也是被当前设备加工制造水平逼出来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