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5/5)
慕容延钊摆了摆手,坐到酒桌旁,饮下一杯热酒之后,这才淡淡的说:“不瞒老七你说,我已经向朝廷上了表章,因母亲重病,请辞本兼各官职。”
“不可能吧?伯母老太君,小弟年前去拜见过,身体康健,可日食三斗米呐。”石守信难以置信的瞪着慕容延钊,想从他的脸上找出不妥当的神色。
慕容延钊拉住石守信的手,语重心长的说:“老七啊,你我十兄弟里边,你是最讲义气的一个。临别之际,我最后只想提醒你一句话:人,都是会变的,毋忘王骏之旧事。”
“告辞了!”慕容延钊撂下这句话后,拔腿就走,等石守信反应过来,他已经不见了踪影。
“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化龙兄这是怎么了?”石守信的酒劲彻底醒了,他呆呆的坐在桌边,两眼呆滞,楞楞的犯傻。
和刘金山在开京码头告别之后,李中易回到郑氏所住的外宅,在郑氏的伺候下,脱得精光大吉,泡入了恒温的水中。
“爷,您今日个还是不回去了吧?”郑氏一边替李中易搓背,一边小心翼翼的问男人,是否留宿过夜的问题。
韩湘兰一边替男人捏腿,一边暗自鄙视郑氏,郑氏的那点小心思,别人可能不清楚,岂能瞒得过她?
李中易曾经随口说过,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还要坐地吸下土,说的可不就是,正值花信之年的郑氏么?
说句心里话,尽管韩湘兰已经替李中易产下一女,但她对房事方面,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需求。
同在一旁伺候着的萧绰,不仅没有房事的瘾头,更有些畏惧男人的狠狠挞伐,时常躲躲闪闪,害怕被男人捉去狠整。
在场的三个女人之中,惟独郑氏一人,她仿佛是饿了几十年的母狼,只要待在李中易的身边,便要主动求欢。
“浪妇、贱妇,银妇……”韩湘兰暗暗骂道,郑氏居然有脸和三个亲生女儿抢男人,实在是不堪之极。
李中易顺手将萧绰拖入怀中,邪魅的笑道:“小亲亲,你今儿个这是怎么了?”
萧绰心头一凛,男人恐怕是已经看穿了她想逃避的小心思,赶忙抱住李中易的脖子,嗲声嗲气的说:“爷,奴家可想死您了。”
李中易暗觉好笑,萧绰刚刚明明是想往阴影角落里面躲,却装得和没事人一般,真是一头养不熟的小狐狸精。
在场的三女之中,就数萧绰的身子最为鲜嫩可口,她最吸引男人眼球的地方,主要是和磨盘差不多的隆臀。
在李中易的所有女人之中,萧绰的圆磨盘如果屈居第二,没人敢自认第一。
李中易嘴上逗着萧绰,满脑子的都是今天和刘金山的对话。
客观的说,李中易以军功起家,他的半生功业都离不开两个字:河池!
转仕于大周后,李中易顺利的拿下了高丽国,算得上是二次创业中的重中之重,其意义绝对具有划时代的内涵。
如果,没有三百余万高丽草民的滋养,李家军别说北上伐虏了,根本就在后勤上受制于朝廷,而动弹不得。
打江山,也要靠后勤充裕支援,这是不言而喻的重要。
按照参议司的缜密计算,李中易若是提兵西进,不出两个月内,便可拿下大周的首善之地——开封。
可问题是,击溃容易,聚歼却很难。大周的禁军,有个鲜明的特征,当战场形势不妙的时候,往往负责垫后的军队,最先溃败。
如果,李家军把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后患必定无穷。
因为,北边还趴着休哥这点头猛虎。一旦,李中易的精力被溃军所吸引,以他对休哥的了解,这老小子绝对会趁机南下,以牵制李中易的统一战争步伐。
摆在李中易面前,最大的难题,其实不在于战场上,而在于中原肥沃之地被打烂了,岂不是等于向休哥献出了一份厚厚的大礼?
李中易不是慈禧太后,在他的脑子里面,绝对没有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龌龊念头。
野猪皮能够入关,并顺利的夺取了天下,不是野猪皮多么的强大无敌,而是汉家权贵既腐朽,又无能,还异常之不团结。
野猪皮入关的总兵力,不过是十来万人而已。当时,南明的武将们,手里掌握的军力,加在一块儿计算,至少超过了二百万。
然而,在私心杂念的影响下,武将们将家族和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仅不抵抗野猪皮的南下,反而纷纷卖祖求荣,只去保住权位和钱财。
岂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等野猪皮政权腾出手后,一个接着一个的,将短视的汉奸武将和汉奸军阀们,送下了十八层地狱。
李中易并不是心慈手软之辈,他早就盘算好了,能够巧取中原,尽量采取各种手段巧取。
实在不行的话,李中易也早就下了决心,哪怕是把中原地区打烂了,也要先解决汉族政权内部的统一问题。
俗话说的好,慈不将兵,仁不理财!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李中易不可能不懂,真到了要命的时刻,他绝对不可能手软!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谁都可以输,唯独李中易输不起,也不能输。
如果,李中易夺取江山失败,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整个华夏民族将丧失一次,天赐的崛起于世界的良机。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李中易如果自夸为天选之子,倒也不算太过分!
今天,刘金山的反应,令李中易十分满意。在整个的文臣集团,不想屈服的当下,李中易打算采取千金市马骨的手段,将刘金山推上文臣领袖的宝座。
让斗争意志最薄弱的文臣集团,仔细睁大了狗眼,看清楚了,他李某人海纳百川,广招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
当然了,这只是冠冕堂皇的说法,李中易的真实意图,是想告诉文臣集团,跟着他李某人走,才有汤喝,有肉吃。
不跟着他李某人走,那就等着打土豪,分田地,抄家破产好了!
刘金山的能力确实有所不足,不过,李中易构想中的治国方略,和整个皇朝专制权时代的政权架构,都格外的不同。
站在前台的刘金山,略微显得平庸一些,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个时代的基层政权,最重要的其实只有几件大事,其一是征税,其二是摊派徭役,最后是维持民间稳定。
按照李中易的想法,最终,转民政的小军官们,比如说,什长之类的基层士官,完全可以派驻各个村庄里,承担起村支书兼村长,外加民兵连长的责任。
等李中易牢牢的亭和村掌握在了手中之后,那才是真正的符合一句古话: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到那个时候,朝廷和地方上,还有必要养那么多的冗官、冗兵和冗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