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1章 贱匠不能封侯(2/5)
老赵家虽然丢了兵权,但是,几个孙儿的前途,有皇帝照应着,也不至于太差吧?
形势比人强,不想交出兵权,就得交出合家老小的性命了,何苦呢?
不如趁着皇帝顾念旧情的机会,捞一点实惠的好处吧。
聊了一个多时辰后,李中易见赵老太公自己转过弯来,便笑着留了膳。
赵老太公以前也打听过,李中易在宫里留臣下用膳的次数并不多,皇帝已经非常的赏面子了。
于是赵老太公就说:“老臣这里,有蜀地诸位大臣家产的表,愿意献给官家。”
李中易哈哈一笑,看来,抄家皇帝的恶名,已经四处远扬了。
没办法,土地兼并实在是太厉害了,不搞土改限田,等李中易死了之后,就非常难以处理了。
债不留给子孙,李中易宁愿自己承担恶名,也要把千年以来的土地兼并的顽疾,给治了。
读书人,参加科举,获取功名后,就要享受各种经济利益和特权,这是千年以来的固有做法。
李中易心里很清楚,宋代的文臣士大夫,明朝的藩王和边患,清代的八旗和赔款,都是各自无法解决的毒瘤。
经过战乱后,人口迅速减少,土地也就富裕了,足以分配下去。
但是,随着和平时间的延长,人口开始大量回升,土地肯定就不够分了。
在小农经济时代,土地是唯一的生产生活资料,多余的人口,没有就业的出路,必然会导致流民增多的大问题。
蒸汽机还不知道在哪里,工业化的大生产,距离太过遥远了,根本就指望不上。
所以,李中易只能祸水南引,打起殖民南洋的主意了。
南洋,因为气候的缘故,种田的收获,普遍可以达到一年三熟。
当中原地区人口爆炸,完全可以将部分权贵或是百姓,移驻海外,以减轻治乱循环的压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