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8章 不惜一切代价(2/5)
兵法有云,声东击西,攻其不备,方为上上策。
李中易拿下了蜀地之后,整个中原地区的鱼米之乡,尽归大汉的疆域。
雄厚的经济实力,百战百胜的几十万铁军在手,李中易耗得起,耶律休哥也耗得起么?
现在,杨烈突然出手,关上了契丹人北归的大门,就问耶律休哥慌不慌?
晋阳刘家只是掌握了数州之地罢了,人口充其量不过几十万而已,能有多少粮草供应耶律休哥的十万大军?
“皇上,以臣下的愚见,契丹人肯定是要撤退的。但是,他们在撤退之前,肯定要狠狠的咬咱们一口。”李安国的一番见解,逗笑了李中易。
就连既不出名,也不起眼的李安国都有如此深刻的见识,反证了,讲武堂和参议司存在的里程碑意义。
撤退之前,先作出进攻的姿态,才能更好的迷惑住敌人。
只是,活该耶律休哥倒霉,遇见了营以上皆有参议司的汉军。
战争胜利的因素,充满了偶然性。比如说,光武帝刘秀领着很少的人,在昆阳击败了王莽的三十万大军,就要多谢陨石帮忙了。
但是,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完全可以总结出规律来。
汉武帝反击匈奴时,失败的战例,大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匈奴人故意将汉军诱入大草原腹地,再集中优势兵力突然围上来。
粮道被截,水源被断,没有援军,打不过,又走不脱。这种状况下的汉军,必败。
明朝和后金的国运之战——萨尔浒战役,后金总共只有六万八旗兵,明军有十三万。
明军在总兵力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明军分兵过多,被集中优势兵力的建奴,一一击败。
从此,建奴在辽东的崛起之势,不可阻挡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