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六章 天柱山谢恩偶遇(2/5)
瞧二人的对答,显然今日并非他们的初次见面。
原来,张罗着柴火锅灶的这对父子便是洛州武学世家“折叶手”的冯聪、冯翊二人。
先前的武林会盟,以冯聪的武学造诣是断不可能染指盟主之位的,然,他却仍不远千里赶赴若州,甚至不惜在武校场上当着数万人的面将“冯氏折叶手”从头到尾演练了一遍,所求者,不过是一个“清白”的名声。幸得苦禅寺方丈法相大师仗义执言,在天下人面前给冯家做了个公证。
从此,江湖人再不会说“冯氏折叶手”源自苦禅寺“大慈悲手”,武林中也再无人敢在冯家人背后就武学渊源之事指指点点。
污名得洗,恩情深重,冯聪当场便允诺将于年后元宵佳节亲奉汤圆上天柱山还情。
君子一诺,千金不易。
年初二,冯氏父子便带上行李,离了洛州。一路迎着霜雪急赶,总算提前两日到了天柱山脚下,才歇了半晚便忙开去采办拜寺的一应物事。
上好的糯米粉,陈年的馅料糊,老井出的山泉水... ...一整日手脚不停才备好了一担汤圆丸子。
眼皮儿合了不过俩时辰,冯聪便叫醒儿子趁夜上山了。
老的举火,则少的挑担;少的举火,则老的挑担。
登梯苦劳,一言难述。
苦禅寺知客僧的憩所是在迎客亭百余丈外的一处小峭岩上,位置既凸且高,正好查看上山路上的动静。晦明和尚看着一点火光一路朝寺门靠近,不敢松懈,点着火把下去探查。三人途中相遇,冯聪说明的来意。
对方既怀如此善意,又是江湖中有名望的人物,晦明二话不说便抢过挑子往山上行。路上轮流“抢”了几次担子,不久便到了迎客亭。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