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枕边人的觉悟(4/5)
国外也有研究数据支持这个结论,日本的尾上悦三根据美国经济史学家帕金森对人口最低消费粮食的统计,并结合他在东北的调查结果,推算出历史上各个年代的亩产量:
从甲午之战到日俄战争,中国的亩产大至不到220斤的样子;从1905年至1925年,亩产略有上升,在220多斤;到正史上的1945年,也只略多了20斤左右,为240斤。
等到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年,因为种种原因,亩产量不增反减。如从1949年到1964年,除1958年外,粮食亩产量始终没达到200斤。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杂交水稻的育成推广,稻谷的亩产量才有了跃进式的提升。
几十年的时间里,粮食亩产量基本没有增加,土地供应也没有大幅增加,但人口却翻了一倍有余,所以,正史上出现那么多饿死人的事就不奇怪了。
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讲,黄婉清能够敏锐地看到这里的商机,真不愧具有商人的血脉。她的出发点虽然是赚钱,但无形中也极可能做了一件对中华民族功德无量的事。
后世的种子公司,如杜邦、孟山都,把持着全球的种子生产和销售,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持着全球农业的命脉。在亩产量提长方面,它们曾经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却也一度或者正在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能力基因技术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中国有排名世界前列的农田,有世界最多的农业人口,建立中国自己的种子生产渠道非常重要。尽管这个时代,上述的外国种子公司暂时都在专攻化工领域,但是技术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是需要长期的过程的,谁知道未来会不会有这么一天,中国的种子大行其道、为世界人民造福呢?
所以张汉卿很欣慰地说:“这个想法好啊,老公我大力支持你,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如果你能够培养出袁隆平式的人物,那你的大名可就永垂青史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