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接收上海(下)(2/5)
张汉卿可不想再出现一个新生的力量依此再翻身。政|府中一批财政界的高手已奉命南下苏沪,接掌重要财源的上海海关和控制苏浙沪三地经济,尤其是要将“江浙财团”溶于国家经济之内。
所谓的“江浙财团”民国时期以上海为基地的江苏﹑浙江籍人士或江浙两省的大银行和大企业资本集团的总称,是中国最大的财团,银行资本集团以其金融实力成为这一财团的核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尤其是银行业迅速发展的产物。
此前,一批江浙籍官僚﹑买办﹑商人创办和参加投资的企业与日俱增,辛亥革命前后﹐开始以地域观念为纽带,以公所、会馆为据点,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短暂的繁荣,新式银行业趁时崛起,上海地区发展尤为迅速,并在全国处于突出地位,相继出现一些巨大的资本集团。
如以申新纺织厂与茂新、福新面粉厂为中心的荣家资本企业;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大生资本集团;以宁绍﹑宏安﹑宁新轮船公司为中心的虞洽卿资本集团;以方椒伯为代表的镇海方氏资本集团以及吴蕴初“天”字号资本系统等。
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业以经营公债和房地产投机的暴利为主要业务收入,又有军阀、官僚、豪绅等的剥削收入为主要存款来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至20年代末,形成了若干财力雄厚的大银行,如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民营银行中居领袖地位,成为有名的“南三行”。
其它如宁波系的四明、中国通商、中国垦业等银行资力也颇雄厚。一些工业资本集团的资本家参与了银行的投资,而银行也增加了对工业的放款,并对工商企业起到一定的控制和监督作用。
这种以上海为主要活动基地的若干大企业资本集团和大银行的一定程度上的结合,被人们比拟于帝国主义金融资本,套用日本财阀的概念,称为江浙财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