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1924年的军改(2/5)
当然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就是了。
在这种大好局面下,趁机整合下军队的资源成为必要,首先就是把散落在各地方司令部的讲武堂、军校的主导权从军队集中到中央军委来,这关系到人才梯队的心态培养问题。
人民军政治部抽调了各地军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在北京成立了国防大学,为人民军最高军事院校,未来涉及到团一级及以上军官的深造,都由国防大学来承担;而各地方军校均保留,作为中下级军官的培养场所,并在今年向社会各界学生开放入学通道。
国防大学的首任校长是杨杰,调自武汉军校校长任上;教育长萧其煊,调自东北讲武堂;工务处处长张宣、军学处长陈瑛,都是原东北讲武堂一系的翘楚。张宣字楞生,是张作霖的重要幕僚,陈瑛还兼总参谋部下辖的训练总监一职。
本来杨杰还坚持请张汉卿作为国防大学的校长的,但是张汉卿知道自己的斤两,也已经无意于再做这些施恩笼络部下的勾当了之前军阀混战的时候为了培养自己人需要树立这个威信,现在国家都走上正轨,专业的事还交给专业的人去搞吧。
因为3万多人的师编制太过庞大,在人民军总参谋长韩麟春的统一部署下,人民军扩师为军,升旅为师,在陆军中取消旅制。装备、后勤统一调度,使之成为完全标准化的军队。
这也是对西南一些诸侯割据势力的变相压制。以前师级的编制北洋有、地方也都多多少少自己组了些,已经成为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方便强行裁彻。但当师升级之后,他们的尴尬就来了。
跟着升级?不可能的,中央政|府不认。不升?白白降一级,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