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707章 政治遗言(4/5)

目录

3月12日,孙逸仙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60岁。他在临终前对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还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噩耗传来,中华民国政|府立即决定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以纪念这位伟人。

人民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张作霖、张汉卿、孙烈臣、吴俊升、张作相、王永江、潘复等特致送阔丈余,高四尺五的巨型素花横额,当中大书“中国皿煮革命的先驱者孙逸仙先生永垂不朽”,人民党的唁电挽幛,均称“三皿煮义先驱”,这是孙逸仙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革命先驱”之始。

人死为大,既然曾经有选择地沿用过他的“三皿煮义”旗号,给他一个殊荣也是应有之义。

同日下午,中华民国人民党中央、国务院分饬各大小机关、人民团体及驻外机构:“鉴于孙逸仙先生为中国皿煮进程所做的努力,从十二日起全国下半旗三天,以示哀悼。”并把他的出生地香山县改为中山县;国民党、人民党则筹措部分资金在那里建一座中山陵,以纪念他的功绩。

在工程竣工前,孙逸仙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

张汉卿决定为他举行国葬,但是绝大多数国民党人不同意。无它,如果接受了人民党|领导下的北京政|府的国葬,就等于南方承认了北京政权的合法性,涉及到了自己党派的利益。

这个小算盘当然瞒不过张汉卿。他当即提出,如果以国民党党首的名义进行党葬,那么所有行政上的礼遇都将会取消,按国民党的如今地位,在香山建中山陵的计划也将无法实施。因为比照当初以蔡锷之功尚未能入陵,国民党又有何德何能?

由于国民党内无人及得上孙逸仙的巨大影响力,在他这位国民党精神领袖离去后,国民党力量迅速分化,党内群龙无首,内部分为三派: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和以汪精卫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缩小。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三花两世 引领古代丑女风 每天超神三分钟 大唐新豪门 我有一个超级农场 联盟之我是大腿 高人竟在我身边 青晨之曦 神豪:从不喝洗脚水开始 明明是喜剧人却成为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