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尊师重教(3/5)
也就是说那时的教授,每月仅外快就可赚六到八千元。当然当时的北大教授队伍远不及现在庞大,仅约80名而已。
李书华先生还说“北京生活便宜,一个小家庭的用费,每月大洋几十元即可维持。如每月用一百元,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约有房屋二十余间,租金每月不过二、三十元,每间房平均每月租金约大洋一元。
可以雇用一个厨子,一个男仆或女仆,一个人力车的车夫;每日饭菜钱在一元以内,便可吃得很好。有的教授省吃俭用,节省出钱来购置几千元一所的房屋居住;甚至有能自购几所房子以备出租者。”
其实,民国教授大多根本不需要租房子,比如国立清华大学当时是给教授们免费住宅的。1933年春,清华西院住有闻一多、顾毓秀、周培源、雷海宗、吴有训、杨武之(杨振宁之父)等近50家。
闻一多所住46号“匡斋”是中式建筑,共有14间房屋。在当时的1935年初,闻一多、俞平伯、吴有训、周培源、陈岱孙等教授又迁入清华新南院,据说新盖的30栋西式砖房,一人一栋。条件优越得无可挑剔,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室、浴室、储藏室,电话、热水全配备,应有尽有…
这也是民国时代被称为“知识分子天堂”的由来,由此塑造了他们的风骨: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虽非圣人亦不远矣。他们的人格、骨气、言论经得起跨世纪的检验,可谓历久弥新。
时至今日,在他们中间我们找不到反皿煮的教授、找不到污蔑国民素质低的教授、更找不到自愿去势的阉人教授。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奉行君子不党的教授、不合作的教授、拒不做官的教授、视尊严为生命的教授…
蒋介石历来被宣扬为独裁,但在他的治下,知识分子还是有尊严的:北伐成功后的一天,蒋介石到安徽大学看望莘莘学子,借以表示自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