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757章 压力(2/5)

目录

本来半殖民状态下的中国是日本产品的“天然”倾销地,但是由于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由大型国营企业和政|府资助下的民营经济能力远非正史同期可比,中国政|府对经济控制的能力也非同日而语,因此向中国转嫁经济困境阻力重重。

因为工商业的爆发,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本来就越来越少,最后后者能拿出来的,只能是代表其最后工业成就的设备。但即使如此,除作为生产母机用的机床中国还需要少量进口外,渐渐地项目越来越少了因为日本的工业水平比起欧洲来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

有德国技术为参考,有美国时不时地松开对军事并不敏感的工业设备的出口,有苏联的全方位的开放贸易,中国越来越看不上日本的东西了。

反之,中国廉价的工业制品及农产品,特别是纺织品,则越来越多地涌入日本国内。后世“制造大国”的名头绝对不是虚的: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大量的工人使得在几十年时间里不虞劳动力问题;中国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在小国可能无法生存的小众产品,可以非常容易地产生规模效应。

这种体量,在它随便向某一个方向发力时,都能产生势不可挡的力量。

纺织业就是一例。

更发达的美英已经把它淘汰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纺织工业的分布中心曾经很明确:欧洲的德国、亚洲的日本。德国曾有《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之歌》,日本在一战前后是把纺织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可是当中国立足此行业后,一切都变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三花两世 引领古代丑女风 每天超神三分钟 大唐新豪门 我有一个超级农场 联盟之我是大腿 高人竟在我身边 青晨之曦 神豪:从不喝洗脚水开始 明明是喜剧人却成为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