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压力(4/5)
1924年钢产量接近日本的2.8倍,到1925年底达到3.9倍,为262.5万吨,基本上将由于晚清政|府的落后和连年内战造成的国家工业实力损失补了回来。光这两年累计生产出来的钢铁产量,已接近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总产量。
不是张汉卿能让落后的中国拔苗助长,实在是这位少帅知识太过渊博,他不但能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而且懂经济知工业,连中国哪些地方有油有煤有铁矿似乎都了熟于胸。这种“先知”的能力,让中国哪怕是想稍微放慢一点经济发展的速度都不成!
由于重工业能力及基础工业的大幅好转,使中国的军工能力得到巨幅增强,人民军的36个整编军将成为日本在华侵略力量不可逾越的屏障。
几年时间里,蒋百里的人民战争理论和实践结出了硕果。因为没有了战争,人民军官兵的服役期明显地少了,以普通的陆军步兵为例,从此前的无期限变成六年、四年、三年、两年,张汉卿甚至在军委会议上提出再减为一年半。
这不是简单的年数约定,而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国防战略。服役周期短,接受军事培训的预备役官兵便增多,将来在发生战争时能够第一时间动员的兵员也会增多。而且预备役官兵的大量存在,也给基层民兵建设平添了力量和便利。
这个道理,和藏富于民是一样的,张汉卿谓之藏兵于民。
财政收入方面,入主中国前的奉系在1922年为同期日本的一半强。到1923年末,虽然中国直、奉两系发生大战、日本也堪堪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日本又偏偏遇到了关东大地震,而中国迅速将一大笔黄金用于国家的建设投资,另由于直鲁豫及京津等地的加盟,所以年末财政盘点,中国已经达到日本的88。
到第二个经济发展三年计划完成的1924年,由于长三角、晋省及川、滇、黔、桂等的加盟,近代中国第一次有机会超越日本,使中日之间的差距拉开到约1.5倍。
乘此东风,在中国全面发展的1925年,差距继续飙升到近1.8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