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忘恩的代价(2/5)
不但如此,还为许多难民了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从而使他们平安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但是因为政|府的财力有限,绝大多数的资助,还是通过政策的扶持,让各地的大小地主们发挥。
可是,地主们的意思呢?依传统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雇工的主意:大批经济上贫困不能自立,政治上遭受压迫不能自存的朝鲜移民,正好适应了东北地区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他们从事有利可图的水田经营了廉价而又技术熟练的劳动力。
就经营地主而言,他们为了增加土地产量和产值,往往把水利条件较好的土地出租给朝鲜移民,将旱地改为水田。
据载:“朝鲜移民大部分是流亡者,所以他们在到达目的地和地主订立租佃契约时,多数人囊中几乎已经不名一文,他们所需的一切农具、资金以及一年中的生活费,都仰赖于地主。”
例如,辽宁省的东边道地区(今吉林省通化地区和辽宁省丹东地区),朝鲜移民有98是佃农;而沈海铁路(沈阳至海龙)沿线的朝鲜移民“完全没有纯粹的自耕农,全部是佃农”;在开原一带,“这些朝鲜人几乎都没有资产,因此大部分人和中国地主之间只不过是租佃契约关系,所以缺乏永久性,而具有在各地辗转移居的倾向”。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难民们完全融入东北社会,减少盲流与增加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委员会规定了朝鲜移民加入东北省籍的条件:自主开垦无主荒地达人均10亩以上,第一年交税平均40,第二年交税30,依次递减。
连续满10年,即可申请中国绿卡,成为享受除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服兵役之外的各种福利的非正式国民,从而为朝鲜移民的迁入和定居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活下去的希望,使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空前的朝鲜族移民高|潮。在延边地区,朝鲜移民不仅定居于图们江沿岸林区,还大量流向延边各地,使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大量增加。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