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海上烽烟起(2/5)
确实,在远洋决战,看得还是战列舰的吨位和大炮口径,这种只能自保的小吨位的军舰不会撼动美国海军的任何优势。不过如果他们知道张汉卿只是在为中国的军舰制造储备能力和人才,他们肯定不会答应得如此轻松。
虽然旧中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造船历史,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能力和现有的工业水平是不相称的,偶尔的灿烂不能掩盖在海军人才上的落后。
因此虽然不少奉军高层,特别是以郭松龄为首的海军派人士非常希望能够寻找机会和支持建造中国自己的战列舰,以此让中国海军真正站起来,但牛x如张汉卿,亦不能逆历史事实而不顾。
战列舰是当时海上争锋的决定性力量,十分显眼。
制造它的技术复杂,还包括中国一直没有能力建造的巨型大炮、超大动力系统和超级船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海洋大国均封锁此技术,靠引进非常不现实,而自行摸索又费时持久,缓不济急。
反不如从小吨位舰艇做起,既能积累造船经验,也能由量变转向质变,让中国从浅水海军向深水海军逐步迈进,渐次形成战斗力。
因此张汉卿对中国海军用最少时间取得最大力量不遗余力,他也致力于对海军将领们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大炮巨舰的观念已经落伍于这个时代,而且对其的武装不是中国现有工业实力可以承受,但是改变战略及有效的战术运用可以在海军发展中别树一帜。
在他的影响下,海军对于潜艇、鱼|雷艇的战术研究,对于海空一体战术的演练是中国海军有别于世界各大海军强国的亮点。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