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深谋远虑(4/5)
丰臣秀吉征朝前,朝鲜国王在至其信函中称:“中朝待我,若内服。赴告必先,患难相救,若家人父子之亲……岂可舍父君而投邻邦乎?”已经二百年没有战乱的朝鲜号称“小中华”,歌舞升平,文恬武嬉,两月之间,连陷三京。
朝鲜国王逃到中朝边境,准备过江“死于天子之国”。明朝政|府闻奏朝鲜求援,马上认识到:“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话实际上就是:“抗倭援朝,保家卫国。”
明朝万历皇帝派大军水陆并进,痛歼倭寇,朝鲜各路“义军”也奋起抵抗,战争前后进行了七年。朝鲜老将李舜臣和明朝大将邓子龙都在激战中殉国。
最后倭寇大败溃逃,丰臣秀吉气病而死,朝鲜重整河山,视大明为再生父母,儒家文化从此在朝鲜半岛被尊奉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朝鲜国王宣祖说:“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宣祖实录》卷37)
中国军队的胜利,又一次维护了朝鲜半岛人民的和平,促进了朝鲜半岛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朝鲜国王是把中国当作父亲和君主。朝鲜历史上之所以没有皇帝,而只有国王,那是因为中国有皇帝。
甚至连朝鲜的国名,都是中国政|府册封的: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在以“权知高丽国事”名义给明太祖朱元璋的奏章中,草拟了两个国号请其代为选定。两个国号一为“和宁”,一为“朝鲜”。
其中和宁为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在高丽朝任万户时的就仕之地,朝鲜则为古名,有“朝日鲜明”之意。朱元璋认为“东夷之号,惟独‘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其本名而祖之”,李氏政权遂以“朝鲜”为国号。
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