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神农架古盐道(4/5)
吕钟原本以为,这赫赫有名的古盐道,应该也像云南的茶马古道一样,铺着大条的条石,马蹄走上去踢踢打打地响。却没有想到,所谓的古盐道,就是山林深处蜿蜒出来的荆棘小道,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和杂草,要不是布朗专门指出来,根本就看不出来。
布朗说,在古代,华国人吃的官盐为淮盐,主要依靠骡马舟车贩运,但是鄂西北山区藏在大巴山深处,很难运输,所以当地人只要靠人去川蜀背盐。背盐的人被称为“盐背子”,穿着铁脚马(这是防滑的,路太陡,好多时候还冻了冰,路大多在悬崖峭壁上,脚下一滑,人就死掉了),背着玉米去四川换盐。
一斤玉米换三斤炭盐(川盐分为柴盐和炭盐,柴盐用木材熬煮,品质极好,甚至可以直接用来清洗外科伤口,涪陵榨菜、忠州腐乳都必须用柴盐,柴盐泡出来的菜脆,且不会坏。炭盐以煤炭熬制,价格便宜,只有柴盐的一半),硬生生用两条腿在神农架的崇山峻岭间走出了一条川鄂古盐道。
布朗一马当先,拿着一把柴刀,在前面给我们开路,引着我们往前走。这古盐道虽然看着荒芜,走了一段,发现还可以,毕竟是那么多年走出来的古道,很安全。
顺着古盐巴走了一上午,一路上淌着灌木、荆棘,自然非常辛苦。布朗开始的时候还用刀子砍砍杂草,后来也累得顾不上了,就朝着灌木丛往前冲,好在马匹上都穿了护胸,问题不大!
整整走了一个上午和半个中午,吕钟看大家都已经人困马乏,就让队伍暂时停下。在一个视野良好,比较开阔的地方扎营。摄像队伍被一分为二,自己和布朗二人则先行一步,一者探路,二者打猎,方便大家野炊。
吕钟对着镜头说,这边离江边很近,所以打算去江边整几条大鱼。而布朗则从包袱里拿出一条猎枪(少数民族猎手可以拥有持枪证)说打算去森林里去打只野鸡、野兔啥的。于是二人分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