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生财之道(3/5)
古里正哆嗦着摸了摸银裸子,“竟有这么多!看来这蒜黄和豆芽颇受县里人的喜爱啊。”
“这是快要到年节了,应该还能再兴旺一阵子,过了年怕就差多了。”古安夏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还算比较清醒。
古猎户挥了挥手,“往年年程好,我和我家老大、老二几个,十天半个月在深山里打猎,能挣个二两银子就很不错了!哪能跟现在比,这不痛不痒的就把银子挣到手了。”
古老爹重重点了点头,“旁的不说,咱过冬是有指望了!”
“这样,咱一户一两银子,剩下的都给应民家。种蒜黄、豆芽的法子都是他家出的,咱也不能不识相。”
古里正觉得一户给一两银子都多了,可如今寒冬将至,各家缺衣少食。哎,就当是他厚着老脸,占老二家便宜了吧。
“大哥,不须这样,既然法子拿出来了,就是要贡献给大家伙的。咱八户九死一生才保全了性命,没道理挨不过这个冬天,就当我家为大伙出点心力吧。”
众人都觉得面上有些挂不住,这一路都是靠古老爹一家,才多少次死里逃生的。如今竟还要分人家的钱财,怎么说的过去啊?
不得不说,在古代的封建礼教下,大多数人还是顾及名声、面子的,也当得起一句“心地不坏!”。
“这天一日比一日冷,近期卖菜赚的银钱就九户平分了吧。待日子上了正道,便全给族里修缮祠堂、开办族学用。”
古安夏见大家伙多有分歧,也说了两句。他是个读书人,自是明白读书的益处,办族学才是振兴古氏一族的唯一途径。
这下倒是没有人再反对了,一路逃难过来,早已见识到读书识字的好处。听到以后还要办学,让自家孩子能读书识字,村民们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古家的祠堂是刚到村里时,大伙只花了两三日的功夫草草起的,真真有家徒四壁的既视感。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