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新帝国

第305章觊觎之心(2/5)

目录

不过,盐商势力得以迅速膨胀,还要到近年纲盐制度的确立,万历年间通过登记在册的形式,政府把行盐的资格、权力放给了特许的一批商人,这种名额、席位就称为窝本和根窝,窝是世袭的,纲册上有名、握有窝本的都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大盐商,纲册上无名、没有窝本的人就领不到盐引,只得跟大盐商去买盐引。

这盐引等于是有价证券了,扬州城有一条叫引市街的南北向长街,顾名思义,就是买卖盐引的地方,加上典当行、钱庄的兴起,无疑就是当代的金融街,相当于后世的华尔街。

盐商到底有多富?扬州盐商的资本已达白银三千万两,这是什么概念?大明国库也没有这么多钱,在扬州盐商富可敌国时,朝廷也获得了巨额的盐税收入,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两淮盐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捐益盈亏,动关国计。

现在两淮额引一千六百九十万有奇(应为一百六十九万),归商人十数家承办,以每引三百七十觔计之,场价止十文,加课银三厘有奇,不过七文,而转运到汉口以上,需价五六十不等,愈远愈贵,盐色愈杂。

这笔账很好算,从盐场批发来,再运往汉口等上游城市,盐价从每斤几文涨到五六十文,利润高达五六倍,扬州盐商正是从这悬殊极大的购销差价中获得了惊人财富,万历间,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

毫无疑问,两淮盐商已经是十七世纪大明无可匹敌的商业钜子了,这群土豪,钱多得没地方用,就变幻着花样挥霍,有一盐商,把万两黄金打造成很薄很薄的金箔,带到镇江金山寺的宝塔最顶层,迎着江风撒掷,波光粼粼的江面更加戳眼;春夏之交,水果中属樱桃最贵,一盐商重金买下周围几个市镇的樱桃,放大桶中捣烂成浆,倾倒在扬州城的河道中,顷刻之间把青色的河水染成红色;还有盐商在水池中间建一座房子,四面都是从西洋进口来的昂贵玻璃,用机械将水提升到屋顶的蓄水池,再从四周出水口倾倒下来,炎炎夏日,“水帘洞”里清凉如秋。

《扬州画舫录》里概括道:“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一时争奇斗异,不可胜记,有钱又任性,扬州盐商的社会名声自然好不到哪去,时人称他们为盐呆子、盐凯子,相当于后世的土豪。

当然,盐商们并非都把钱投在那些只图自己一时痛快的行为艺术上,他们深知其盐业垄断地位得益于朝廷的盐政,于是,取悦朝廷、行贿权贵,成为了盐商苦心经营的大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纵贪欢 大夏有妖气 寅胥少主的镜像世界 我真是刘彦昌 快穿之极品女军师 绝色女帝谋士无双 林小姐她撩夫有术 我在皇宫当宅女 网游之开局觉醒超神天赋 我真的只想好好演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