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双方难处(2/5)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景泰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万历七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
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
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有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
据当地《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二百余载。
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六十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浮山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出去,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自从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成化二年(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
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刘远桥不同意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这里的本地土著,跟外来的人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对于这些人所称的青岛,所命名的地方,都有些不以为然,还是喜欢把这里称为浮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