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4/5)
偏见导致不爱看,又导向歧视。
于是留存下来的刻板印象,要么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摧折,要么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捧杀。
很多编剧本身没有太多的农村生活经验,无法真正了解农民的思想观念,以至于不能做到从更深的层次去剖析农村的变化与农民的思想特征。
而是主要靠自己个人的想象,或用自己在都市中的生活经验去生搬硬套,导致人物形象塑造可能出现偏差,不能做到很正确的诠释。
不少人物形象设计过于单一,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简而言之,就是善恶过于分明。
《喜耕田》、《刘老根》又是农民成功创业的典型,满足农民对财富的幻想,树立积极的榜样。
《马向阳下乡记》里腹黑的刘二叔,绵里藏刀,《插树岭》中的二歪,遇事蛮横无理,是农民心目中坏的典范。
有没有勇气跳脱出这些单一粗暴的定论,去直面一个有光芒也有阴暗的乡村世界?
在“丑化”和“讴歌”、“俯视”和“仰视”之间到底存不存在一种位置,叫做“客观”和“平视”?
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真话和真相的说法,就是负能量。这种对于“说真话”的追求,包括拒绝因为宣扬真善美,而忽略假恶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