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68章:座上客(5/5)
易言之,倘若是曹植继承了大统,贾诩还有命吗?按照某些人的逻辑,那解缙岂不是又很傻?过早暴露自己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穿越者,最好的回答其实是回避。而贾诩却作死般的暗示不能废长立幼,无非是认为自己手上的血债太多。
从内心深处希望天下安定,从社稷安稳的角度劝诫曹操,不要瞎折腾了。又哪有什么权谋了?后来曹丕继位,为了感谢这句“良心话”,这才有了70岁被用为太尉(国防部长)的结局(好人一生平安?)。而此时的太尉不过是一个吉祥物(虚职)罢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曹丕伐蜀。帝问: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面对这样的提问,贾诩奉上了自己一生最后的一条建议:先是唠叨半天,一会是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一会又是孙权识虚识,陆逊见兵势。吴、蜀皆有地利什么的。
但归结到最后就一个意思,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倒不如休养生息,让老百姓好好过日子吧。
这和赤壁之战前,劝说曹操休兵止戈,以不劳之策稽服天下是一脉相承的。我认为,这就是一位为了当初凉州兵祸在忏悔,痛苦挣扎半生的老者形象。
至于剿灭西凉马腾。脑洞说:贾诩为了名利连老乡都不认的。要搞清楚:与吴蜀相比,马腾、马超本来就是祸害一方,造成生灵涂炭的流军性质。
对于这样的土匪,贾诩才会打起精神,巧使离间计,积极帮助曹操彻底平定了自汉末以来,猖獗不止的凉州匪患。
贾诩被曹丕用作魏国太尉之前,爵不过亭侯五百户,位不过太中大夫比千石。
名副其实当了十几年的闲云野鹤。曹操在世时,除了刚来时调戏了他一把——遥领冀州牧。平定北方后,立马就改成虚官,说明曹操对张绣集团的态度一直是冷落之。
而曹丕刚一继位,便封贾诩进乡侯,迁太尉,三公之首。
再对比这十几年的履历,自然是突兀操作,令人捧腹了。别说孙权会笑,大家都会笑。笑的是曹丕这样的用人方式显然是不妥当的,太过幼稚,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咋回事!咋回事?
回报当时的好言之恩嘛!事实上,曹操当然会有夺子之恨。而张、贾二人害死曹昂,对于曹丕的帝位来说,客观来讲是有利的。
其时五官将突然发飙,也不过是形势所迫,父亲的授意而已。你以为曹丕真的把兄弟情看得这么重吗?(煮豆燃豆萁?)
因此,孙权笑的并不是笑贾诩,他笑的是曹丕。比起其时德高望重的杨彪,从德行、背景、资历等方面,贾诩或许真的不配进三公。
但从个人能力来讲,贾诩确实是第一流的智谋型人才。他很聪明,在可控范围内,一直没有激怒过曹操。
如果拿杨修来做比较,贾诩的聪明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杨修的聪明是为了显示自己很聪明。
贾诩的高智商从来不针对任何人,无论是面对绑票屠杀,或是挽祸护帝,智慧之光偶然闪烁都是就事论事。
不到万不得已,从来不凭借自己的聪明盛气凌人。反而是低调谦逊,与人为善。
而反观杨修,把自己的才能用在为工匠揭秘上面,其功效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哗众取宠,放纵张扬,又怎能不被人唾弃厌恶呢?
做一个聪明人,仅仅是智商高是不够的。
如今某些人,动不动就把某某称为“毒士”,把某某灌作“鬼才”。
其用意就是大吹阴险毒辣、厚黑无耻之道。
并想以此来战胜世界,是很可悲,很可笑的。
华夏人其实很聪明,为什么要抢打出头鸟,为何一些看似很聪明的人颇不讨喜。
不是天妒英才,怀才不遇,而是这些人没有把自己的才能用到正确的方向上。
那么对于大多数平庸之辈而言,他们才会是真正的威胁!
对于龙空而言,一号并不可怕,可怕的窦家,谁都惹不起……
(码了一天,没啥头绪……这两天尽可能多的爆发,都是写的历史……菠萝感觉,脑袋瓜要炸裂!读者老爷们,该赏不该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