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8章:大谋士张宾(5/5)
石勒遂依张宾之计,利用王浚割据自立之心向王浚献厚礼,表示拥戴其称帝,并厚赂王浚之婿枣嵩。时王浚所属之范阳今河北定兴西南守将游统,私下遣使附于石勒,石勒杀其使者送于王浚。
晋建兴二年汉嘉平四年,314年正月,晋廷以王浚为大司马、都督幽、冀州诸军事,刘琨为大将军、都督并州治今太原西南诸军事,并遣使者至襄国。
石勒为麻痹王浚,隐匿精甲劲卒,示以虚弱,倍加厚待来使,并还书王浚,伪称将于三月中旬亲赴幽州劝进;同时还致书于枣嵩,为其请授并州牧、广平公,以显其忠。王浚使者回报,说石勒兵力薄弱,无有二心。于是王浚更加骄怠,不复戒备。
二月,石勒遂领兵日夜兼程进袭幽州。军至柏人今河北隆尧西时,怕刘琨及鲜卑、乌丸举兵相攻,驻兵未行。
张宾说:“夫袭敌国,当出其不意。军严经日不行,岂顾有三方之虑乎?”石勒说:“然,为之奈何?”张宾说:“彭祖之据幽州,唯仗三部,今皆离叛,还为寇仇,此则外无声援以抗我也。
幽州饥俭,人皆蔬食,众叛亲离,甲旅寡弱,此则内无强兵以御我也。若大军在郊,必土崩瓦解。今三方未靖,将军便能悬军千里以征幽州也。轻军往返,不出二旬。就使三方有动,势足旋趾。宜应机电发,勿后时也。
且刘琨、王浚虽同名晋籓,其实仇敌。若修笺于琨,送质请和,琨必欣于得我,喜于浚灭,终不救浚而袭我也。”石勒说:“吾所不了,右侯已了,复何疑哉”!
于是派使者送信与刘琨,刘琨果然不但不助王浚,且给予石勒以进军的便利。
三月,石勒军至易水今河北雄县西北,王浚仍毫无戒备,石勒军迅速到达蓟城。石勒恐有伏兵,先趋牛羊数千头入城,塞住街巷,声言献礼,使幽州兵不能出战,旋即率众入城,杀幽州兵万余人,俘王浚,押送襄国斩首,置守宰,烧浚宫殿而还。
此战,石勒把用间与攻袭相结合,以极小代价一举夺取幽州,为其统一北方后赵的建立打下坚定的基础。
晋大兴二年汉光初二年,319年,张宾与石虎、张敬等人见时机已成熟,便一起请石勒正式称帝,被石勒推让。十一月,张宾又与石虎、张敬、支屈六、程遐等文武一百二十九人联名上疏,请石勒称尊号。
石勒接受了这个建议,即位称赵王,改元称赵王元年,即以襄国为都城。由于汉主刘曜此前已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故称石勒所建为后赵。
张宾被加封为大执法,专总朝政。当时“张宾任遇优显,群臣莫及;而廉虚敬慎,开怀下士,屏绝阿私,以身帅物,入则尽规,出则归美。
勒甚重之,每朝,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敢名”,史言张宾有大臣之风。
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十二月公元322年,后赵濮阳景候张宾卒。
张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之一,历史称之为:机不虚发,算无遗策,颇有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之风,被后代人称之为十六国第一谋士,明代小说《续三国演义》中,张宾成为张飞的孙子继承诸葛亮和姜维的衣钵,与刘备的孙子刘渊,
赵云的孙子赵勒后改名石勒共同复仇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等,也给张宾这一历史上著名谋士也赋予一层神秘的色彩。
然而这部小说并不知名,再加上张宾效力的后赵君主石勒是一名胡人,再加上后来石勒的侄子石虎的一些暴行,张宾逐渐被历史淡忘……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老庄玄学盛行东晋实行士族门阀统治的背景下,近代民族意识还没有诞生,在当时时代大动乱,硝烟四起的环境下,张宾的选择有他自己的客观实在性。
对于历史古人我们没有必要苛责之。无论怎样,张宾的出神入化的智慧和事迹斗不应该遗忘,他就像诸葛亮,刘伯温的一样,发出他自己的智慧光芒,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