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4章:禅让(4/5)
也就是说禹和尧是同辈同时的人,因而从时代上讲禹要比舜要早许多。
但是典籍中说禹是接了舜的班。
从这一点上已经看出这个谱系的滑稽来了。
墨家大胆地创造出了尧舜禅让说,其实是把舜说成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人以比喻自己,意思就是大家都要推崇贤人。
我虽然出身贫寒,可是贤啊、有才啊。
只要贤,连帝王都当得,为啥不能当官?
为啥不能当贵族?
你们凭啥不起用我们?
你们那些不贤不能的人得学学古代的至圣明君帝尧,给我们让位,能让位也说明你们圣明,就是这么个目的。
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中就论说,上古五帝中帝舜、帝喾和先商的高祖夒是同一个人。
《楚辞》的《天问篇》也有一个绝好的证据。
在那儿舜的传说是序在夏桀之后、殷的先公先王之前的。
从前的人不明这个真相总以为是文字上的错误,或简编的错乱,其实断没有错得这样凑巧得。
总之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卜辞中的‘帝’便是‘高祖夒’。
夒因音变而为喾为俈,又因形误而为夋为俊,夋俊又由音变而为舜。
后世儒者根据古代传说伪造古史,遂误帝俊、帝舜、帝喾为三人,这是明白地可以断言的。”
战国时代,墨子学派和杨朱学派是最大的“显学”。
《孟子·滕文公上》里说: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正因为墨家学派的巨大影响,他们发明创造的“禅让”说就影响到了其他学派。
其中最受影响的就是儒家。
他们接受了墨家的“禅让”说,还在墨家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舜禅让于禹的说法。
为这虚构出来的“历史”进一步推波助澜,一时间“禅让”说传扬天下。
这里面受毒害最深的是燕国的燕王哙。
他受了儒生的蛊惑,搞了一次“禅让”,于公元前312年禅让丞相子之。
子之上台之后,燕国的原太子平也想做燕王,他不甘心把自己的王位拱手于人。
于是举兵反对子之,意图控制燕国的政权,不想反而导致燕国大乱。
这时齐宣王与中山王错抓住这个时机向燕国发起进攻,将燕国打败,齐军攻入燕国首都,生擒子之,将其剁成肉酱。
在燕国大肆烧杀抢掠,引起燕国军民的反抗。
中山国也借此辟地百里,夺城数十。
燕国的遭遇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忧虑,在楚国悼滑、魏国惠施、赵国乐毅等人的斡旋下,楚、魏、赵三国结成联盟驱逐齐国,燕国才保全下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