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章 项目梳理(2/5)
眼下的几个项目,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虽然就当前的环境而言没有不妥,而且还有快速形成一定规模的优点,但是从长远来看,时间不用太长,十多年而已,就会失去发展后劲。
有必要提高各企业的技术含量,逐步搞点技改。
张本民琢磨着,薛金枝的民枝服装厂,不能依赖代加工业务,还是要逐渐注重自己的设计研发,终极目标,应该向纺织行业上发展,开发生产一些新型的材料布匹,那样才利于做大做强;乡柳编厂,其实没有什么大前景,只能作为阶段性存在,以后的发展路子,品质是关键,数量需求会大幅降低,不能成为大众消费品行业,只会越走越窄,所以,就由他自生自灭;纯净水厂,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存在,可以根据市场大环境灵活推出新品,一直熬到市场巅峰,效益可观;中草药初加工厂,是要考虑的重点,在经营几年后,要争取摆脱“初”字,直接以民企的身份作为中药制药厂存在。
这一切,都是从现有项目上做出的考虑,拓展空间有限,张本民还寻思着那些个将来有可能上马的项目。
未来的项目,仅仅靠自己的经验去拓展肯定会有不足之处,所以,曾经了解的经验肯定是可以借鉴的。
张本民想到了华西村,那真是一个奇迹的存在,可以说是十年一个脚步,脉络清晰: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进入二十一世纪,就开始朝全行业方向发展了。
按同步时间算,当前的华西村虽然处于造城阶段,但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钢铁、纺织、铝钢材料等绝对成气候,还有旅游,华西村的旅游也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
当然,借鉴不是照搬照抄,毕竟各自条件不一样,华西村在八十年代末就是“亿元村”了,太高,所以像钢铁、建材等行业的经验没法借鉴,模式也不具备模仿性。
张本民又把目光转向了大南方,得向改革前沿城市学习,深城自然是标杆。
深城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前往打工,主要是到一个又一个的电子厂,那边动辄几千甚至上万人的电子厂不在少数。
能不能在屏坝上马一个电子厂?张本民觉得也不是不可行,虽然目前的条件不太合适,比如缺少规模环境、原料产品买卖运输成本大等,但是长远看还是非常合适的,只不过要培养几年而已,等一旦产生效益时,那效应将是成倍释放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