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大唐新闻(4/5)
现在有了这么好的一个工作机会摆在他们面前。工资虽然不高,但这只是对于李佑而言。对于那些失意的穷秀才而言,这五贯钱绝地不菲了。
更何况底薪五贯钱只是普通读书人的底薪,童生?还是从未参加过考试的那些人?
而京城有着不少落榜秀才呢!李佑给他们开出的底薪可是十贯钱一个月。
还有那一句,表现良好,薪水逐年提升,这也确实是非常吸引人的。
这场开业典礼算是圆满成功了。
在宣布结束之后,却有着好多读书人并没有直接离开。好多留下来打听征文和招人这两件事情。
一些家境殷实的读书人,自然也还是希望直接能写出好的故事,登录上《大唐周刊》,要知道这本书就是一种荣誉。更何况还有不菲的稿费可以拿。
写作,相对只有,不会有人管着自己。只要写好之后,拿着前十章来投稿就行。
之前有就说过规定,每章五千字。也就是需要写作五万字的稿子来参加选稿。还不知道能不能选得上。
但那些家境殷实的读书人,选择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佳作上报纸而已,昭告天下而已。钱不钱的也不少很在乎。
而那些家境不好的,甚至因为考试,失败了不敢回去,留在长安等待明年的科举,重新来过的失意读书人却是不一样。
他们很却钱,以前还能半日谢谢状纸,还可以为嫁娶体质,还可以为别人抄抄书。
但是自从河间郡王的那个作坊出现,印刷成本小于抄书成本。书籍本身价格大大降低,他们好多人也就失去了工作。
没有人再找他们抄书了。失去了这么大的一块时常,他们自然会去挤压其他同行的市场。所以导致,在这方面讨生活的他们现在很穷。
而且就算以前,他们最好的时候,也就混个温饱而已。毕竟这个时代,百姓的流动性很弱。百姓哪有那么多要写的东西。
“大人,你们这里包吃住吗?”
“大人,等到明年科举考试的时候,我们会去参加考试,可以不?”
这也许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了。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外地来的。有的甚至都已经来京城好几年了。
第一年兴致勃勃的来到京城,没考上,想到自己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无颜面对家乡父老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