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章 香积古刹(3/5)
百佛堂的位置有限,供奉一座长明灯,需要钱五十贯,供奉一座小神像,需要钱五百贯,每年香油钱另计。远的不说,襄王府的彩姨是继侧房,不能在西明寺供奉佛像,便在香积寺里,供了一座一尺高的纯金“送子观音”,想给李僙再添个小世子。
长此以往,互相攀比,成就了今天香积寺日进斗金的局面。
中原的文明,虽然早在商朝时期,君权就已经彻底凌驾于神权之上,而现在又有儒释道兵法墨等多重信仰,君权本应该更远超神权才对。
可一家信仰在平头百姓中做大,若再不节制,就要生出乱子来。
一则唐朝立国以来,历代君主都对佛教以极高礼遇和大力提倡,给予免税、免徭役。寺庙人丁兴旺,不断吸纳百姓钱财,国家税收则减少,国库渐空。
二则,佛教喜铸铜像,单是长安,就有数万铜像。每年大唐产出的铜矿只有定数,都用来塑佛,哪里还有铜铸钱,铸农具?
三则,因为僧侣免徭役。不少人犯了事,宁愿出家,也不愿被流放。如此一来,寺庙内九流混杂,滋生是非,更有恶寺打家劫舍,鱼肉乡里。
四则,壮年都入了寺庙,没有文生,没有甲兵,没有农人,没有工匠,国家如何发展?
凡此种种,实在令人忧心。
每当神权要越过君权时,一场动荡不免发生。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毁灭诸多佛寺,削减僧侣,强制还俗。
反观现在大唐,国力衰弱下来,百姓日子过的不好,拜神求佛的人反而更多,恐怕对国力耗损更重,说不得就要来一次清洗。
不过这是后话,现在香积寺蒸蒸日上,隐隐有超过西明寺,成为长安百寺魁首的趋势。
李秉站在牌匾前,瞟一眼“香积寺”三个题字,再看两旁的百姓,心中五味陈杂。
即便今日寺门紧闭,在寺外等着的人却依旧不少。有人带着贡品登门,有人顶礼膜拜、不断磕头,有人甚至在寺门口的小路边直接烧起了纸钱,有人尝试给看守大门的和尚塞铜板求个方便。
看着着芸芸众生像,李秉不由的摇头叹息。
两个和尚守在门口,不断劝导香客返回。李秉报了名号,才被请进去。
一群香客看着大门打开,蜂拥而上,和尚们忙不迭的关上大门,有些狼狈。
在大殿里,观摩着释迦摩尼的金身,等了一会,普念大师才从禅房过来:“世子殿下驾临,有失远迎,还请见谅,阿弥陀佛。”
他知李秉来意,带着他便往善堂走。
“禅房里正在议事,不太方便。我带世子殿下从百佛堂去见马施主。”刚出正院又道:“显诚和不香大师,一早去了周围的几座寺庙观摩,现在也不在寺中。”
穿过一间间佛堂,看着里面成千上万的长明灯和小佛像神龛,李秉忽然觉得这香积寺似乎比西明寺的名望更高些。
那一盏盏长明灯,一座座小神像的钱财,要是换成兵甲,恐怕大唐现在也不会丢了河西三镇。
李秉蓦然长叹一声,倒是引得普念摸不着头脑。
还未到善堂,呻吟声、争吵声、木鱼声、诵经声,已经透过围墙,声声入耳。即便是闭寺的时期,已经收治的人,也依旧在接受治疗。
一张张床板上,躺的都是将死之人,马学文也在这里便成了香积寺里唯一一个身体强健的“香客”。
他穿着一身素白单衣,在院子里打拳,一招一式,打的缓慢,但也有些力道。身旁站在两个武馆的弟子,拿着他的外袍。
“学文!”李秉看他行动无虞,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下:“你全恢复了?”
“大哥!”马学文看见来人,快步走上来,鼓了股胳膊上的腱子肉:“浑身发酸,使不上力气,打打拳,活动活动筋骨。”
“啊~!”李秉正要说话,一间善堂里传来惨叫一声尖锐的痛苦惨叫,有的人怕是已经要熬不住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