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以物品为媒介进行的比拼(2/5)
这件玉壶春瓶有问题!
陈松再次翻看起底部。
底足端外墙斜削一刀,为浅挖足,不整齐,足内呈弯曲状,螺旋状的切削痕十分明显,旋削纹较粗、较疏。
底部和圈足内外都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细看后,发现上面的火石红为正常烧制而成,并非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
“底部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成型工艺较粗糙,这没问题啊,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陈松看向玉壶春瓶内部底部中心内凹的圆点,发现也没问题。
玉壶春甁属于大器,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
陈松将玉壶春甁侧着看,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
“釉纹饰也没问题,外壁接痕经打磨,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这特征都符合……”
陈松拿起放大镜,对着釉面看了上去,看了半天,也没发现釉下青花上有完整气泡,只有零散的破泡,倒是发现胎釉显干,局部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气泡破灭,说明年代是没有问题的,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陈松不由皱起了眉头。
整件器物一切正常,所有特征都符合元代特征,没找到有问题的地方。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