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命丧黄泉(3/5)
他只能靠声音辨别,那是他的弟弟和外甥。
他们有说有笑,他们叫他站起来,他们叫他加入他们,他们笑话他太懒惰,他们……不见了。
他堕入无声的黑暗之中。
宝通蹲下身,伸手缓缓盖上释沙竹的双眼,凝神片刻,摇头不解:“为什么?”
奉天殿内,朱允炆对着龙案上何福的密报陷入了沉思。
齐眉山大捷的喜悦还在他的心头荡漾,这场仗的功臣徐辉祖就遭人诟病,那些一直为他殚精竭虑的忠臣无不要求他召回徐辉祖,理由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可是他站在了另一个立场,他觉得不应该召回徐辉祖。
齐眉山大捷是朝廷难得看见的一个转机,它把燕军遏制在灵璧之北。
如果朝廷早有这样的大捷,朝廷就不会丢掉北平,不会丢掉大名,不会丢掉真定,不会让朱棣从南到北,打下了半壁江山。
宁国公主传给他的话在他这一端的天平上加上了一些砝码,尽管它无理无据,并且不知是谁传来的消息,但这正好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可是大臣们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这有可能是敌军反其道而行之,与何福句斟字酌的描绘,抽丝剥茧的剖析相比,这个消息实在是难以服众。
朱允炆的沉思不仅限于是否召回魏国公徐辉祖,他还回忆了亲政三年的点点滴滴。
三年来他历经了坐卧不安,夜不能寐的苦痛,他觉得自己仿佛做了三十年皇位,像皇爷爷一样劳苦,唯一不同的是他建文的宏伟志向还没来得及开始实现。
他只好把这理解为先苦后甜,相信经历了考验的皇帝才能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三年来他很少独自作出决定。他的老师们,对他忠心耿耿的辅政大臣们是那么有学识,他无法反驳他们口中的精辟道理,他也不忍心。
那些日渐昏花的眼睛,弯曲的脊背,失去光华的鹤发全是因为他的基业,他怎么能视若无睹,还加以责备,百般为难?
三年来他想过无数次,如果燕王打胜了这一场仗,他该怎么办?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