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八章活下去(3/5)
崇祯虽然知道三年平辽,似乎有些不太可能,但是,有了广宁之战的胜利,却让崇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崇祯对全旭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可以稳定辽东的局势,如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辽东之乱,那就是最好的,当然,如果可以像全旭承诺的那样,给朝廷二百万石粮食的税收,那就再好不过了。
辽东的事情,就交给全旭去折腾,只要建奴不再寇关,朝廷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关内的流寇。
事实上,这个时候,关内的流寇依旧没有形成气候,在这个时空崇祯皇帝是非常幸运的,有了全旭和加强版的卢象升强势崛起。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全家军第六旅,被扎根在河套,第六旅仿佛就像一台抽水机,陕西的流民生活不下去,就被吸引到了河套地区。
卢象升没有来得及参加全旭的婚礼,直接带着雷时声、杨世恩、李重镇等天雄军将领开始移镇宣府。
对于流寇,卢象升跟杨鹤如出一辙:剿抚并用。跟杨鹤那个倒霉催不一样,他有招抚那些流寇的资本。
大名府的全家庄镇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获得了稳步的发展,尽管全家庄镇在全旭迁徙到辽东之后,科技力量大为减少,可是基础却打下来了,砖瓦、水泥、钢铁的产量在稳定上升。
现在随着大名府重新回到了卢象升的管理之下,大名府的全家庄镇开始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不过,全家庄镇的工业水平不高,主要是粮食加工、罐头、钢铁生产,以及水泥、砖瓦等产品。
随着山西、陕西的流寇越闹越厉害,大名府和中原的士绅们都非常害怕,在这个时候,全家庄镇出产的水泥和砖头,就成了抢手货。
虽然用钢筋水泥修建城堡的代价比用泥筑造要昂贵,可是与自己的身价性命相比,投入都是值得的。
全旭是卢象升的后盾,如果卢象升安置不了的流民,可以往辽东移民么。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