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百花齐放(4/5)
1920年2月,北大先后招收了九名女性旁听生,邓春兰是其中之一。到了当年秋季招生时,蔡元培将九人全部正式录取,其中邓春兰入读哲学系。北大首开男女同校先河后,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效仿,使得更多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对此,有人曾责问蔡元培:“招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示教育部核准?”
蔡元培回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
三言两语,于轻描淡写之中,智慧和巧妙的避开了传统的束缚,开创出我国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五四运动后,北京学界呈现出更加自由、活跃的局面,各种思想广为传播,各类团体争先涌现。蔡元培照样是“兼容并包”, 于是北大张开大海一样的胸怀。
胡适、陶行之等,簇拥着他们的美国老师杜威博士,四处讲学而久居北京。<hn de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约翰?杜威在学术生涯中,曾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并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杜威一生推崇民主制度,强调科学和民主的互补性,民主思想是他众多著作的主题。与此同时,他也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创立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university&nf&n&nry&nls)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其太太担任学校校长。
杜威的思想,曾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到访中国,亲身见证了五四运动,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