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3/5)
为什么刚成立一年的南洋华侨中学,能够邀请到蔡元培这样的学界巨擘来发表演讲?
首先是鉴于华侨中学在南洋地区的特殊地位。“华中”是华侨自力更生在南洋创办的第一所华文中学,陈嘉庚在创立“华中”时,高屋建瓴地打破地缘畛域,将学校定名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
在《实行筹办南洋华侨中学之通告》中明确指出:“新加坡为南洋孔道,英荷各埠,航路交通,所有父兄伯叔,亲戚朋友,商务关系,耳目最周,经费既无虑浩繁,寄托亦有抚任”
“华中”向包括英殖民地马来亚联邦和海峡三州府、缅甸、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群岛、法属中南半岛的安南、和暹逻王国等地的所有南洋学子张开怀抱。华中不仅是华风远被的南洋华文教育的里程碑,而且也是本区域启智兴邦的华文教育最高学府。
蔡元培在访问时与华中同学促膝交谈,对华中学子在南洋经济社会等领域即将发挥的重要影响,给予高度期许:“诸位是南洋青年的中心点。那样叫做中心点呢?就是责任最重大,人人都拿你来做模范,做中心归束点。你好,人家也跟你来做好;你坏,人家也跟你去做坏。你一举一动,都与社会的好坏有莫大的关系。比方南京学校的中心点,就是高等师范;北京学校的中心点,就是北京大学;而南洋学校的中心点,自然是南洋华侨中学。”
蔡元培将华中与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后更名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的前身)并列,由此可窥见华中在南洋华社的位置。
其次,晚清以降至民国,中国越来越注重侨务。清光绪三年(1877年)开始遣洋出国,外派使臣,途径新加坡时都会登岛访问。“而且中国政府对华侨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到南洋视学者不绝于缕”。
在华中成立前的1917年5月,蔡元培的学生——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受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委托前来南洋视查,并与陈嘉庚先生结缘。华侨中学作为侨校,是中华民国国家教育体制的海外延伸,其招生简章明确“一切学科悉照(中国)部章规定为专门教育之预备,限四年毕业。”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