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改革丧礼(4/5)
总之,徽州古老的长篇大论,规矩众多的“讣贴”,到了胡适这里变成了:“先母冯太夫人,于中华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病殒于安徽绩溪上川本宅。胡觉、胡适谨告。”
这个讣告,之后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据说,很多人把它当作范文来学习。
不敢断定,我们今天的讣告写作,是胡适开的先例,但是,胡适写的这个“讣贴”,跟我们今天见到的讣告所差无几。
2月1日,胡适携妻及侄子到了绩溪。先到了中屯外婆家,还没有进门,胡适就哭了出来。老人家自己还在,儿女一个一个去世了,怎么不叫胡适悲伤啊!。
上川老家到了,望着熟悉的村落,胡适仿佛到了陌生的地方。11年前和去年的归国、结婚的3次回家,还没有到家,远远望见村子里的竹竿尖,胡适的心就怦怦乱跳,他知道,母亲一定站在村口的溪桥边,含着泪,迎接他的归来。
每次回来,母亲总是淡淡地说:“来了?好呀!”就没有话说了。心头多少欢喜悲酸,多少情思,全在这淡淡的几句话里了。回到家里,母亲总是背着儿子,偷偷地揩去眼泪,招呼嗣糜喝茶吃饭。如今,竹竿尖依旧,村口的杨林桥依旧,却没有了昔日心头的怦怦乱跳;从此,村口的溪桥旁再也没有了母亲的身影。见到熟悉村庄,胡适两眼一热,大颗的泪珠流了下来。
在美国,自己设想了幅多么美好的男耕女织的图画呀!那时设想,在家乡盖屋置田江冬秀招呼农活,自己读书做文章,一边服侍老母,让她延年益寿。如今,这一切都成了消烟散云。
到家了,昔日是喜,今日是悲;到家了,昔日是盼,今日是怕;到家了,昔日是满门欢乐,今日是一片凄凉
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看到停在院里的棺材,胡适和江冬秀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