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过河卒子(1/5)
胡适刚回到北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胡适认为张学良“这祸闯得不小”,当日给张学良去电:“介公负国家之重,若遭危害,国家事业至少要倒退二十年。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束身待罪,或尚可自赎于国人。”
1937年7月11日,胡适应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邀到庐山,参加国民党第一期庐山谈话会。当天下午胡适与蒋介石面谈,陈述北平情形,民情的激愤,认为中央不应放弃河北。
7月20日,在庐山最后一次茶话会上,众人谈教育问题。江恒源、朱经农、陶希圣、高君珊、吴贻芳、傅斯年等人先后发言,胡适最后讲话,谈了四点:第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的教育。第二,如果真需要一个中心思想,那么,“国家高于一切”可以作共同行动的目标。第三,主张恢复“有同等学力者”此条招考办法。以救济天才,阻止作伪犯罪。第四,教育应该独立,其涵义有三:1现在官吏不得做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2政治的势力党的势力不得侵入教育。中小学校长的选择与中小学教员的任聘,皆不得受党的势力的影响。3政府应当禁止无知疆吏以自己的偏见干涉教育,如提倡小学读经之类。
7月28日,两期庐山谈话会结束,胡适下山,乘飞机到南京。因北平失陷,胡适暂时留在了南京。
8月17日,胡适在南京参加了国防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8月21日,胡适与杭立武、周炳琳、傅斯年等人商谈救济大学教育的问题,大致决定了两件事:1将来各大学教员有余人,可送往边地大学服务。2将来宜在内地筹设一个科学工程研究所,以应付国家的需要。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